丹井陈子白母挽词二首 其二
嫁娶比邻近,门庭古木幽。
藁砧旧相好,兰玉久从游。
双鹤来何处,孤鸾不到头。
通家丘嫂行,愁涕白云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结婚的对象就在附近,家门前的古树显得十分幽静。她的丈夫是她的老朋友,他们在一起已经很久了。突然飞来一对白鹤,却没有看到孤独的天鹅。亲戚之间互相拜访,就像云朵飘浮在天空中,让人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嫁娶比邻近":这句诗的意思是婚姻是邻近之间的结合,这里强调的是两家距离近,生活紧密联系。
2. "门庭古木幽":"门庭"指的是家门前的地方,"古木"指古老的树木,"幽"表示宁静,这句话描述的是家门前的古老树木在静谧的环境中生长的景象。
3. "藁砧旧相好":"藁砧"是古代一种农具,这里代指农夫,"旧相好"表示过去的好朋友,整句意思是过去的农民朋友们。
4. "兰玉久从游":"兰玉"是指品质高尚的人,"久从游"表示长期在一起相处,这句诗说的是与品质高尚的人长期友好相处。
5. "双鹤来何处":"双鹤"在这里象征夫妻两人,"来何处"表示从哪里来,这句诗暗示夫妻关系从何而来,如何相识相知。
6. "孤鸾不到头":"孤鸾"是孤独的鸾鸟,比喻孤独的女性,"不到头"意味着无法白头偕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陈子白母未能与丈夫共度一生的惋惜。
7. "通家丘嫂行":"通家"是指世交,"丘嫂"是对嫂子的一种尊称,"行"是走路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和陈子白母成为通家之好的世交关系。
8. "愁涕白云浮":"愁涕"是忧愁的泪水,"白云"是天空中的白云,"浮"是漂浮,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陈子白母的离世而产生的悲痛之情如同漂浮在天空中的白云一样难以消散。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林亦之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绘,传达出对陈子白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诗的开篇“嫁娶比邻近,门庭古木幽”描绘了陈子白母亲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古木参天的庭院环境,呈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紧接着的“藁砧旧相好,兰玉久从游”则是诗人用陈子白的父亲与他的关系,强调了他们家族之间深厚的交情和友谊。
接下来的“双鹤来何处,孤鸾不到头”则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陈子白母亲的哀思。"双鹤"象征着夫妇二人的白头偕老,但这一愿望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表达了失去母亲的悲痛之情;而“孤鸾”则暗示着母亲的离去,使得家庭失去了支撑,生活陷入了困顿。
最后两句“通家丘嫂行,愁涕白云浮”则以陈子白的视角,抒发了他在母亲去世后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用“通家”和“丘嫂行”来形容他们家族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的断裂无疑会给陈子白带来难以言表的哀痛。而“愁涕白云浮”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哀痛的深沉与无法排解,使得整首诗在结尾处达到了情感的顶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丹井陈子白母挽词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创作于南宋中期的一首挽诗。作为南宋遗民,林亦之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在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宋末年,由于外族入侵,国家局势紧张。虽然南宋政权一度偏安江南,但由于朝政腐败、军事废弛等原因,国力逐渐衰弱。到了林亦之生活的时代,蒙古帝国崛起并不断南侵,使得南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林亦之本人生活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学者。然而,尽管家庭条件优越,他却选择了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并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在诗中,他以悼念陈子白母亲的名义,实际上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