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浮家洞
万竹苍苍乌鸟啼,一江渺渺薜萝西。
幽怀动处兰初长,好句来时月已低。
年岁却从为客尽,家书长是倩人题。
疎钟日落孤村立,秋燕梁空归思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林苍茫鸟儿啼鸣,江水浩渺蔓延至藤萝西侧。
内心波动之际兰花正初绽,佳句袭来时月亮已经低垂。
岁月流逝尽皆是因为客居异地,家书的寄送总是需托他人题写。
钟声稀疏日暮时分独立于孤村,秋天燕子归巢因房梁空旷而彷徨迷失。
去完善
释义
1. 万竹苍苍:形容竹子众多且苍翠茂盛。
2. 乌鸟啼:指乌鸦的叫声。
3. 一江渺渺:形容江水浩渺无边。
4. 薜萝西:指生长在岩石上的薜荔和攀援植物萝藤。
5. 幽怀:深长的思绪或情感。
6. 好句来时:指诗人创作出优美的诗句时。
7. 月已低:指月亮已经偏低,即将落下地平线。
8. 年岁却从为客尽:意指年纪已大,离家的岁月已经结束。
9. 家书长是倩人题:指总是请人代笔给家人写信。
10. 疎钟日落:指夕阳时分稀疏的钟声。
11. 孤村立:指孤单的村落矗立在远方。
12. 秋燕梁空:指秋天燕子离去后,房梁上空空如也。
去完善
赏析
《忆浮家洞》是一首描绘乡愁、抒写身世之感与孤独心灵的诗。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唤起人们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远方的亲人的无尽思念。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优美,颇具韵味。
“万竹苍苍乌鸟啼,一江渺渺薜萝西。”开篇即呈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传来阵阵乌啼之声;广阔无垠的江水在远处流淌,垂挂着茂密的薜萝藤蔓。这两句诗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安谧的氛围,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幽怀动处兰初长,好句来时月已低。”此联表达了诗人在感受自然美景时所产生的诗意。当诗人胸怀壮志之时,兰花初绽,寓意着美好的愿望正在萌发;而当优美的诗句涌上心头时,月亮已经西沉,暗含时光流逝、光阴似箭的感慨。这一联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幽怀”与“好句”具象化,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年岁却从为客尽,家书长是倩人题。”诗人在这两句中,抒发其离家远游、岁月蹉跎的无奈之情。年复一年,他一直在异地漂泊,无法回到家乡;而家书也常常请别人代笔,寄托着对家人的思念。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离家别亲、漂泊江湖的沉重现实,流露出浓烈的思乡情怀。
“踈钟日落孤村立,秋燕梁空归思迷。”最后两句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夕阳西下,古寺的钟声悠悠传来,映衬出村落的孤寂;秋天的燕子在空中盘旋,望着昔日的旧巢,回家的思绪愈发迷茫。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与动物行为,勾勒出一幅深邃幽美的图景,同时也传递出诗人惆怅不已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身世飘零的感叹。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饱含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浮家洞》是南宋诗人林亦之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7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南宋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外患不断,民族矛盾尖锐。林亦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影响。
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赴京应试,却名落孙山,这使他深感壮志难酬的悲哀。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选择了游历四方,以扩大视野和丰富阅历。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民间疾苦,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这个特殊时期,林亦之的内心充满了忧郁与哀愁。他怀念过去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担忧。他的诗歌《忆浮家洞》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