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相里烛
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
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偶遇无定期,送别不决定何方。无法永葆青春年少,更难以承受遥远别离。
湖面月光璀璨,踏上雪地行走缓慢。长久地站在那里遥望,恍若置身于梦中思考。
去完善
释义
1. 相里烛:指朋友或熟人。在这里,“相里”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官职名称,而“烛”则是一种燃料,可以代指灯火,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里的“相里烛”可以理解为一位熟悉的朋友或者熟人。
2. 相逢未作期:指的是与友人相见的时刻并未约定好。
3. 相送定何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感到惋惜和不舍之情。"何之"表示要去往何处,这里是问友人离去的方向。
4. 不得长年少:表达诗人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长年少"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这里表达出对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5. 那堪远别离:这句话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诗人对离别的哀愁情绪。
6. 泛湖乘月早:描述的是在湖泊上划船赏月的情景。"泛湖"即指划船在湖面上漂浮;"乘月早"是指在月色下划船欣赏美景。
7. 践雪过山迟:描述的是登山赏雪的情景。"践雪"是指踩踏在雪地上的动作;"过山迟"意为登山过程缓慢。
8. 永望多时立:形容长久地伫立在原地,凝望远方。"永望"表示长时间注视;"多时立"指站立很长时间。
9. 翻如在梦思:表达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与梦境之间的恍惚之感。"翻如"有好像、似乎的意思;"在梦思"意味着像是在梦境中思考一般。
去完善
赏析
《送相里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激动和离别时的惆怅。接下来,“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景色。前一句描述了湖面泛舟,月光照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后一句则描绘了雪中登山,步伐迟缓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未来旅途的担忧。
最后两句“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则表达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去,心中感慨万千的情绪。诗人用“如梦幻泡影”来形容自己的思绪,表现出了离别之情的沉重和对友谊永恒的期盼。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离别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相里烛》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35年至849年之间,即唐文宗至武宗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方干一直在各地游历,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唐文宗至武宗时期,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宦官势力日益壮大,皇权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干感受到了人们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浓厚感情色彩的送别诗。
在这首诗中,方干以离别为背景,通过对相里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他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执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