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楼中的知了声音融入了傍晚的云朵,这不只是让我感到忧愁也让您感到忧虑。
什么时候我们各自都能身心无忧呢?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时似乎又听不到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蝉:昆虫,生活在树上,能鸣叫。此处指蝉的叫声。
2. 高树:高高的树木。
3. 晚云:傍晚时分天空的云彩。
4. 不唯:不仅,不只是。
5. 愁我:使我忧愁。
6. 亦愁君:也使您忧愁。君,对对方的尊称。
7. 何时:什么时候。
8. 各得:各自得到。
9. 身无事:身体没有病痛或其他烦恼。
10. 每到闻时似不闻:每当听到蝉声的时候,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蝉》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高树上蝉鸣的感受,通过将蝉的哀鸣与诗人的忧愁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同时,诗人又通过对“何时各得身无事”的期盼,揭示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寻求宁静和平的内心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雍陶创作了这首描绘夏日蝉鸣的抒情诗《蝉》。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加剧,使得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开始关注自然与社会现象,并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雍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为官,这也让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然而,命运多舛的他一生并未取得功名,后来投身于幕府,成为一名地方官。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感慨之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蝉自喻,通过描述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蝉虽然生活在炎热的夏季,但它们依然能够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象征着诗人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