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首
础湿岚昏近海多,剑霜清刮手亲磨。
轮囷马栈非难整,索漠牛衣且勿呵。
好住延陵皋泽去,强同溱洧济人过。
坐令幽谷迁乔木,盛论中原喻尉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基础湿润靠近海边的地方雾气弥漫,剑刃上的霜气清除干净用手仔细磨砺。错综复杂的马棚问题不难解决,对待淡漠无情的耕牛还是不要责怪。住在延陵高地的湖泊旁边很好,勉强和溱水洧水相比可能有点过分。让生活在幽静山谷里的人搬迁到繁华的都市,就如同让中原地区的百姓了解南越的历史。
去完善
释义
1. "础湿岚昏近海多":这一句是描述靠近海边的地方湿润而且云雾弥漫的情况。其中,“础”指的是柱子底部的基石,这里用来代指房屋;“岚”是指雾气;“海”即大海;“多”表示很多。
2. "剑霜清刮手亲磨":这句是形容磨剑的过程。"剑霜" 指的是剑上沾着的白霜;"清刮" 是指用器物刮除杂质;"手亲磨" 是说亲自用手磨剑。
3. "轮囷马栈非难整":"轮囷"指的是马的住所;"马栈" 就是马棚;"非难整" 意味着整理起来并不难。
4. "索漠牛衣且勿呵":这一句是描述照顾牛的情况。"索漠"是寒冷的样子;"牛衣"是指牛过冬时盖的草垫子;"且勿呵"是说暂时不要呵斥它们。
5. "好住延陵皋泽去":"延陵"是中国古代的地名,现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这里是比喻好的住处;"皋泽"是指沼泽地,这里可以引申为环境恶劣的地方。
6. "强同溱洧济人过":"溱洧"是中国古代的河流名称,位于河南省,这里可以用来比喻困难的境地;"济人过"是指帮助别人度过困难。
7. "坐令幽谷迁乔木":这句是比喻环境的改变。"幽谷"是指深谷,这里可以象征困境;"乔木"是指高大的树木,这里可以象征成功。
8. "盛论中原喻尉佗":这句是作者在谈论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以尉佗为例,暗示自己的抱负。"中原"是中国古代对腹地的称呼,通常指黄河流域地区;"尉佗"是古代南越国的开国君主,后来接受汉室的册封,成为了汉朝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苏籀的这首《秋分一首》描绘了一幅秋日海边的景象。首句“础湿岚昏近海多”通过描述海边湿润的环境和朦胧的雾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第二句“剑霜清刮手亲磨”则暗示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决心,即使面临寒冷和困难,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了马栈和牛衣两个意象。马栈代表的是奔波劳碌,牛衣则是贫寒的象征。虽然生活艰难,但诗人并没有气馁,而是鼓励自己要振作起来,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投身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像延陵皋泽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改变世界。诗人以“强同溱洧济人过”的抱负,表达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最后两句“坐令幽谷迁乔木,盛论中原喻尉佗”则是对诗人自己的期许。他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像乔木一样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他也希望能像尉佗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人们的楷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分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创作的一首描写秋分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秋分节气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农事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
创作背景方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首诗是在宋代创作的,具体年份无法确定。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次,我们要了解作者苏籀的一些人生经历。苏籀是宋朝著名的文人,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境优越。然而他并没有沉醉于荣华富贵,而是选择追求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许多文人士子投身文学创作。同时,宋代农业生产发达,农民们勤劳耕作,丰收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愿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秋分一首》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