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学寓宿贻谢任宿
煌煌文德门,绛殿高巍巍。
朔望奉朝谒,自觉身光辉。
吾家济水南,旧隐掩双扉。
三径虽就荒,松菊犹依依。
归欤怀魏阙,倦宦念东归。
游子行未已,江湖鴈南飞。
去就两无策,踌躇送残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华的文学殿堂,红色的宫殿高耸入云。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朝见皇帝,我感觉自己光芒万丈。
我的家在济水之南,那熟悉的小屋隐藏在树丛之中。
虽然庭院已经荒芜,但松树和菊花依然旺盛生长。
回到家乡心怀朝廷,厌倦了官场生涯只想回归故乡。
游子行色匆匆尚未停歇,鸿雁已在江湖间南飞。
未来的去留我无法抉择,只有踌躇地目送夕阳西下。
去完善
释义
1. 煌煌:光明、明亮的样子;形容光芒四射。
2. 文德门:这里指代宗学(古代书院)的大门。
3. 绛殿:宫殿,此指宗学所在地。
4.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此处泛指农历中的日子。
5. 奉朝谒:朝见皇帝。
6. 身光辉:感觉自己光彩照人。
7. 吾家济水南:我家在济水之南,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位置。
8. 旧隐:以前的隐居之处。
9. 掩双扉:关闭两扇门;形容无人居住或幽静的氛围。
10. 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在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就用“三径”来指代隐居的地方。
11. 就荒:荒芜,长满野草。
12. 松菊犹依依:松树和菊花依然繁茂生长。
13. 归欤:回归故里。
14. 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于观察四方,后成为朝廷的代名词。
15. 倦宦:厌倦了仕宦生活的人。
16. 东归:向东回归故里。
17.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18. 未已:未完,不断。
19. 江湖雁南飞:比喻旅途奔波、岁月流转。
20. 去就:离开还是留下。
21. 无策:没有办法。
22. 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23. 残晖:落日的余晖。
去完善
赏析
《宗学寓宿贻谢任宿》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吕颐浩在朝廷任职时的感受和家乡故居的景象。诗的前两句“煌煌文德门,绛殿高巍巍”描述了朝廷的庄严和华美,表达了诗人在朝堂上的荣耀之感。接下来的四句“吾家济水南,旧隐掩双扉。三径虽就荒,松菊犹依依”则笔锋一转,描绘了诗人故乡的宁静与美好,尽管久无人烟,但松树和菊花依然生机勃勃。
接下来,诗人感慨自己虽然渴望回归故乡,但又无法忘怀朝廷的使命和责任,这使得他陷入了去留两难的境地。“归欤怀魏阙,倦宦念东归”表达出诗人的矛盾心情。最后两句“游子行未已,江湖雁南飞”则以大雁南飞的意象,寓意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朝廷的壮丽与故乡的美好,以及诗人心中的矛盾,展现了一位身处庙堂又心系家乡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宗学寓宿贻谢任宿》是南宋诗人吕颐浩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年,即公元1127年至1164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变革期。吕颐浩作为南宋名臣,曾历任尚书右仆射、江淮荆浙诸路都督等要职,积极参与抗金事业,为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奋斗不息。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吕颐浩在宗学寓宿期间,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谢任宿的敬仰之情。他通过描绘宗学寓宿的场景,表达了在动荡时期,知识分子应该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侮的精神风貌。这首诗既反映了吕颐浩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体现了他在民族危亡时刻,坚守信仰,勇于担当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