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原山中晓行
碧鸡夜半声啁哳,唤起幽人步林樾。
秋高风露著群木,无数寒花泣明月。
松篁一径宛如画,石溜涓涓更清绝。
山巅便好结茅庐,莫待他年鬓成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鸟在深夜发出啾啾的叫声,唤起了我在树林间漫步。
秋天的空气里弥漫着冷风露水,无数的菊花在月光下摇曳生姿。
青松绿竹形成的一条小径如诗如画,山间的瀑布流淌着清澈的水声。
山顶上是个适合搭茅屋的地方,不要等到满头白发时才去实现这个愿望。
去完善
释义
1. 碧鸡:即鸾鸟,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凤凰。
2. 夜半:指半夜时分。
3. 啁哳:形容声音繁杂难辨。
4. 幽人:指隐士或性格深沉的人。
5. 林樾:树林。樾,树荫。
6. 秋高:秋天的天空高远。
7. 风露:风和露水,泛指秋天的气候。
8. 著群木:附着在众多的树木上。
9. 寒花:寒冷天气开放的花。
10. 明月:明亮的月光。
11. 松篁:松树和竹子。
12. 一径:一条小路。
13. 宛如画:像画一样美丽。
14. 石溜:瀑布。
15. 涓涓:水流缓慢的样子。
16. 清绝:非常清澈。
17. 山巅:山顶。
18. 便好:正好。
19. 茅庐:简陋的草屋。
20. 莫待:不要等到。
21. 他年:未来某一年。
22. 鬓成雪: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去完善
赏析
《厌原山中晓行》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晓行山林时所见所感的诗。全诗以清幽的山林景色为背景,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人以“碧鸡”的叫声作为开篇,引出了诗人晓行山林的场景。这看似平常的描写却给人一种幽深寂静的感觉,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细腻感受。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秋天高风露、寒花明月等景象,进一步展现出山林景色的美丽与宁静。这里,“无数寒花泣明月”一句尤为精彩,它既描绘了寒花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的景致,又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松篁一径宛如画”和“石溜涓涓更清绝”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山中的美景。这里的“松篁”指的是松树和竹子,它们在诗中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而“石溜涓涓”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清澈的溪流。这些诗句都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他内心的恬淡与宁静。
最后,诗人通过对“山巅便好结茅庐”的设想,表达了隐逸山林的愿望。这里,诗人并非真正要在此处建造茅屋,而是通过这个设想来表达自己对远离世俗纷扰、过上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愿望在诗的结尾以“莫待他年鬓成雪”的感慨加以强调,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为鲜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厌原山中晓行》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至1173年之间,即宋孝宗在位时期。
在这个时期,裘万顷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位士人,但由于南宋初年的战乱和政治斗争,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京城担任过一些低级的官职,但始终没有获得更高的地位。这使得他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情绪,开始转向山水田园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裘万顷已经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浙江绍兴。他选择居住在山中的原因是远离尘嚣,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山川河流,观察自然界的生命百态,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南宋初期,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软弱使得南宋始终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裘万顷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然而,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选择隐居山林,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