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兀坐

标题包含
兀坐
息绵绵而不绝,心了了以常明。 静室我方燕坐,傍人唤作修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裘万顷(1079年-1148年),字元量,号竹洲,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南宋初期“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裘万顷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地方任职,担任过江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兀坐》:这是一首描述诗人独处静坐的诗歌。诗人表达了内心宁静与专注的状态。 1. 息绵绵而不绝:绵绵不绝,形容呼吸细而长。这里指诗人静坐时深呼吸的感觉。 2. 心了了以常明:了了,清楚明白的意思。常明,指始终保持清醒。这句是说诗人的心在静坐中保持清醒和清晰。 3. 静室我方燕坐:静室,安静的房间。燕坐,安然地坐着。这里是说诗人选择在安静的房间里独自静坐。 4. 傍人唤作修行:傍人,别人。修行,修身养性,这里的意思是诗人的静坐被视为修身养性的过程。
去完善
赏析
《兀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宁静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人将“息绵绵而不绝”比喻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强调了精神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心了了以常明”则意味着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心灵的清醒和洞察力。“静室我方燕坐,傍人唤作修行”则表达了诗人的超脱态度:虽然身处喧闹的世界,但他依然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找到一片净土。整首诗流露出诗人深厚的哲学修养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示了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兀坐》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2世纪中期,即南宋初年。 在这一时期,裘万顷经历了宋朝的靖康之耻,目睹了金兵南下、生灵涂炭的惨状。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反映出时代的离乱和人民的苦难。《兀坐》这首诗描述了他独处时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纷扰的忧虑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初年正值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内外交困。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志士投身抗金事业,裘万顷也在其中。然而,他在仕途中并不得意,多次遭贬,这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用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