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钱塘次孙教南韵

标题包含
钱塘次孙教南韵
簿领归来得泮宫,一时衮衮任诸公。 市朝竞逐利名走,草木谁为臭味同。 霅水不妨披宿雾,蓬山正要挹清风。 尘埃不得从君后,岂但他时媿两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裘万顷(1079年-1148年),字元量,号竹洲,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南宋初期“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裘万顷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地方任职,担任过江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繁重的工作中还能抽空来到泮宫(学宫)学习,看到很多同窗都在努力奋斗。大家都是为了名利而奔波于尘世之中,不过在这繁华背后,有谁能真正与我气味相投、志同道合呢?我们暂时抛却世俗的烦恼,就像披着清晨的雾气,眺望远处的蓬山(庐山),感受那清新的清风。虽然我不能跟随在你的左右,但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会辜负这两位老人的期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钱塘:浙江省杭州市的别称,南宋都城临安府所在地。 2. 次:游览,赏玩。 3. 孙教: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4. 南韵:指婉约、柔和的诗风或曲调。 5. 簿领:官府文书,引申为官务。 6. 归来:回归,回到。 7. 得泮宫:意指获得执教的机会,泮宫指古代的学校。 8. 一时:同一时期的人。 9. 衮衮:众多貌,形容人才济济。 10. 诸公:各位官员,这里指其他执教的文人。 11. 市朝:市井,交易场所,比喻争名逐利的地方。 12. 竞逐:竞相追逐。 13. 利名:名利。 14. 草木:隐喻淡泊之人,与“市朝”对应。 15. 臭味:气味,味道,引申为志趣相投。 16. 霅水:浙江省湖州市的霅溪,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17. 不妨:表示可以容忍,不排斥。 18. 披宿雾:驱散夜雾,寓意挣脱名利束缚,追求真理。 19.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泛指仙境、理想之地。 20. 要:希望得到。 21. 挹清风:意为吸取清凉之风,比喻吸收美好的事物。 22. 尘埃:尘土,这里比喻世俗纷扰。 23. 从君后:跟随你的步伐。 24. 岂能: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能不”。 25. 他时:将来,未来。 26. 媿两翁:指惭愧于不如两位长者。
去完善
赏析
《钱塘次孙教南韵》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的社会观察和人生态度。这首诗的标题“钱塘次孙教南韵”是指诗人根据钱塘江畔的风光和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孙教的敬仰之情。 首联“簿领归来得泮宫,一时衮衮任诸公”描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诗人辞去繁琐的公务职务,得以在泮宫里自由地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颔联“市朝竞逐利名走,草木谁为臭味同”则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世俗追逐名利的风气后,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心情。 颈联“霅水不妨披宿雾,蓬山正要挹清风”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描绘。他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保持内心的清净。尾联“尘埃不得从君后,岂但他时媿两翁”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即使无法跟随那些受人尊敬的前辈,他也会坚定地走下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展现了诗人独立不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钱塘次孙教南韵》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作品。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世纪左右,具体年份不可考。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转折点。此时战乱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但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和作品。 裘万顷,字元量,浙江杭州人,生活于南宋初年,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朝奉大夫等职。他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歌赋,尤其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也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 在这首诗中,裘万顷以钱塘江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忧虑。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的美景,同时也传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南宋初年的文人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