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破尘读经所

标题包含
题破尘读经所
试为众生破一尘,出经为筏度沧溟。 待渠到岸无惊畏,复破微尘纳此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裘万顷(1079年-1148年),字元量,号竹洲,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南宋初期“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裘万顷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地方任职,担任过江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愿我为众生破除一个疑惑,用佛经作为渡船驶过深海的恐惧。当他们安全地到达彼岸,不再害怕,我会再次解决他们的微小烦恼,让他们能领悟这部佛经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裘万顷:宋代诗人,号南湖居士,曾任国子监祭酒等职。 2. 试为众生破一尘:众生,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破一尘,指打破世俗的偏见和固执。 3. 出经为筏度沧溟:出经,指出世的思想经典;筏,此处作动词,以舟船渡水之意;沧溟,深广的大海,这里比喻广大世界。 4. 待渠到岸无惊畏:渠,他人,代指众生;到岸,指到达解脱之地。 5. 复破微尘纳此经:微尘,佛教中极小的物质单位,这里比喻小的、琐碎的事物;纳,容纳。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破尘读经所》中,裘万顷以佛教的“破一尘”和“出经为筏”为主题,展现了佛家的宏大视野和无尽的慈悲之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首先,“试为众生破一尘”意味着要为众生去除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这里的“一尘”寓意着世间的一切执着与束缚,而“破”则代表着消除这些束缚的过程。这种解脱的思想与佛教的核心教义密切相关,体现出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 接着,“出经为筏度沧溟”中的“出经”是指佛教的经典,而“筏”是渡河的工具。这里诗人把佛教经典比作渡人脱离苦海、抵达彼岸的舟船。“沧溟”则是比喻众生的苦难世界,传达出诗人在面对众生疾苦时所展现出的悲悯情怀。 接下来的两句“待渠到岸无惊畏,复破微尘纳此经”描绘了到达彼岸后的情景。当众生摆脱了烦恼,到达彼岸之时,诗人认为仍需要继续破除微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这里的“微尘”象征着细微的烦恼和执着,诗人用“复破微尘”来强调修行之路永无止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佛教的智慧精髓,表达了诗人对众生福祉的关注和关爱。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高僧大德在潜心传法,引领众生走向光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破尘读经所》是南宋诗人裘万顷所作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山河破碎,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裘万顷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本人也经历了战乱的磨难。他曾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流亡各地。在这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段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更加深切。 在诗中,裘万顷通过对破尘读经所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他认为,只有通过读书学习,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为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这首诗反映了裘万顷作为一位爱国文人,对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