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求百兽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大王您拥有方圆五千里的土地,统率着百万大军,而这些军队都交由昭奚恤指挥。因此,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实际上他们真正畏惧的是您的强大军力啊!这就如同百兽畏惧老虎一样。”
去完善
释义
带甲:指军队;甲兵:武器装备,代指军事力量。
去完善
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开篇设置悬念,荆宣王提出问题,群臣无法作答,引出江乙的智慧回应。他借用“狐假虎威”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权力的运作机制——表面上看,北方诸侯惧怕昭奚恤,但实际上他们的恐惧来源于楚国的雄厚实力。这种借喻手法既避免直接触碰敏感话题,又让荆宣王心领神会。整体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先秦文学中寓言的魅力。同时,它也启发读者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权力与表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虎求百兽》出自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楚策一》。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他整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篇文章创作于刘向整理典籍时期,正值西汉王朝努力恢复和发展封建秩序之时。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刘向借助江乙之口向荆宣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昭奚恤之所以能让北方诸国畏惧,并非其个人能力超群,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楚国军队作为支撑,借此强调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善于运用权谋智慧来治理国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