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晋平公赞叹道:“说得太好了!”
去完善
释义
盲臣:师旷自谦之词,因他双目失明;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比喻没有知识指引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师旷智慧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文章开篇以晋平公的困惑切入主题——年迈之人是否还能学习?接着,师旷用“炳烛”的比喻巧妙化解了平公的疑虑,将学习比作不同阶段的生命光辉,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道理。
全文语言简洁凝练,逻辑清晰,尤其师旷的三重比喻令人拍案叫绝。“日出之阳”描绘青春朝气,“日中之光”体现壮年的成熟与力量,“炳烛之明”则表现晚年依然可以散发余热,这不仅是对学习价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人生每个阶段意义的肯定。
结尾处,晋平公用一句“善哉”表达了由衷的认同,也为整段对话画上圆满句号。这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叙述方式,使得《炳烛而学》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启发后世无数读者珍惜光阴,坚持学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汉时期,社会初步稳定,文化教育得到重视。刘向整理编纂《说苑》,意在以历史故事劝诫世人。这篇《炳烛而学》借晋平公与乐师师旷的对话,阐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当时刘向身为皇室宗亲,深感治国安邦需要不断学习进取,故借古喻今,以师旷之口道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至理名言,劝勉世人不论年岁几何都应当勤学不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