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秋色忽如许,风露皎如空。
平生青鬓馀地,老与故人同。
忆得鲈鱼来后,杂以洞庭新橘,月堕酒杯中。
宾客可人意,歌舞转春风。
坐间玉,花底扇,又从容。
从容更好,无奈多病已衰翁。
赖有主人风味,识我少年狂态,乞与酒颜红。
一醉晓鸦起,流水任西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意忽然这么浓,秋风白露像天空一样明亮。
一生之中留下的青色鬓角处,如今老了和故人们相聚在一起。
回忆起捕到鲈鱼之后,加上洞庭湖刚采摘的新橘,月亮也落进了酒杯中。
宾客们都令人愉快,歌舞开始让人觉得春风拂面。
坐下来欣赏玉器,在花底摇扇子,又显得从容不迫。
从容最好不过,可惜多病的我已经是个老人了。
幸运的是有主人款待的风味,理解我年少时的狂妄神态,让我喝酒后的脸色泛红。
一次痛快的大醉到天明,任凭那河水向东流去。
去完善
释义
1. "水调歌头":词牌名。
2. "赵彦端":作者名字,宋朝著名文人。
3. "秋色忽如许":描述秋天景色突然变得如此美丽。"许"意为如此、这样。
4. "风露皎如空":描述风吹露滴,月光照亮夜空的美景。
5. "青鬓馀地":意指年少时还有黑发的地方,此处借喻年轻时光。
6. "鲈鱼":一种鱼,这里代表美味的菜肴。
7. "洞庭新橘":产自湖南洞庭湖地区的新鲜橘子。
8. "月堕酒杯中":月亮倒映在酒杯中,暗示诗人饮酒赏月。
9. "可人意":指待客热情周到。
10. "歌舞转春风":形容歌舞表演令人心旷神怡。
11. "坐间玉":在座的美玉般的人物,赞美友人的高贵气质。
12. "花底扇":在花丛中轻摇扇子,形容优美的舞姿。
13. "从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14. "多病已衰翁":诗人自嘲年老体弱。
15. "赖有主人风味":依赖主人的热情招待。
16. "识我少年狂态":称赞主人了解诗人的年少轻狂。
17. "乞与酒颜红":祈求主人赐予美酒,让脸色红润。
18. "一醉晓鸦起":表示尽情畅饮直至天明。
19. "流水任西东":比喻时光流逝,世事无常。
去完善
赏析
《水调歌头·秋色忽如许》是南宋词人赵彦端所作。这首词通过对美好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面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上阙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以及作者的思绪。“秋色忽如许,风露皎如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美丽而又宁静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作者通过回忆与故人在鲈鱼和洞庭新橘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友人的深切思念。最后,作者用“月堕酒杯中”这一生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自己在月色下饮酒作乐的情景,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朦胧的忧伤情绪。
下阙则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心境。首先,作者通过描述座间的玉器和花底的扇子,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氛围。然后,作者感叹自己虽然已经年迈多病,但仍然保持着从容的心态。紧接着,作者表达了对主人家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少年时光的怀念。最后,作者借醉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超脱态度,即任凭世事如流水般流逝,自己依然能够保持一颗从容的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南宋文学家赵彦端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165年左右。赵彦端在南宋初期担任翰林学士、给事中等重要职务,政治地位较高。然而,他在晚年因政见不合而遭到贬谪,生活陷入了困顿。
在这段时间里,赵彦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一方面感叹世事的无常,另一方面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世事如风,一笑置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南宋初期,国家正处于金国入侵的危机之中。南宋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国,反对奢侈淫逸。赵彦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积极参政,为国家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在诗词中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