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郑丞相 其三
瑞应金穰均禹甸,三边洗甲谁言战。
关河岂但犬羊奔,郊薮殆将麟凤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戈铁马纷至沓来,泱泱大国之中谁能言战?尽管河山险峻难当,然而也并非仅仅是异族侵略者的舞台;在这富饶的土地上,人们也会看到祥麟威凤的出现。
去完善
释义
《贺郑丞相 其三》:这首诗歌颂了郑丞相的丰功伟绩。注释如下:
1. 瑞应金穰:瑞应,吉祥的征兆;金穰,丰收。这句意为吉祥的征兆预示着丰收的景象。
2. 禹甸:大禹治理过的土地,这里代指国家。
3. 三边洗甲:三边,古代边疆地区;洗甲,战争结束后的庆功宴。这句意味着边疆地区的战争已经结束,不再有战乱。
4. 犬羊奔:形容敌寇溃败逃跑的景象。
5. 郊薮:郊外山林,这里比喻太平盛世。
6. 麟凤见:麟,麒麟;凤,凤凰。这两者都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瑞应金穰”和“三边洗甲”的意象描绘出国泰民安、边境安宁的美好景象。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中的祥瑞之物与现实中的动物相提并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富饶祥和的世界。这种隐喻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还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郑丞相 其三》是宋代诗人厉寺正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而厉寺正本人曾任过朝廷官员,因此对政治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他创作这首诗时,正是出于对郑丞相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这位政治家的赞誉和祝福。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阶层对社会和国家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诗人以"丞相"一词来称呼郑丞相,既是对他的敬重,也是对其政治地位的认可。
总的来说,《贺郑丞相 其三》这首诗是在北宋时期的繁荣背景之下,通过赞扬郑丞相的政治才干和功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许和对政治家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