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庭松安静堂

标题包含
庭松安静堂
偏爱堂东砌下松,三年潇洒伴衰翁。 寒声动荡潮初上,疎影孤圆月正中。 清彻纱帷延昼梦,绿涵金盏带春风。 自缘多病饶归思,便觉山林野意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襄(998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非常钟爱东堂下的松树,和它一起度过了三年的时光,陪伴着我这个年老的人。松树的寒气回荡在空气中,随着波涛声起伏,疏朗的影子投映在圆月之下。清澈的纱帐中,白日如梦,金盏杯中带着春天的气息。因为久病的原因,我更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觉得那里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堂东砌下松:指位于厅堂东侧台阶下的松树。 2. 三年潇洒伴衰翁:这三年来,我一直与这株松树为伴,享受着它的潇洒姿态。 3. 寒声动荡潮初上:寒冷的松涛声犹如江潮涌动,令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4. 踈影孤圆月正中:月光洒在稀疏的松叶上,形成孤单而又圆满的光晕。 5. 清彻纱帷延昼梦:透过清澈的纱幕,白日梦被拉长。 6. 绿涵金盏带春风:绿色的枝叶中仿佛蕴含着金色的酒杯,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7. 自缘多病饶归思:由于一直疾病缠身,使我更加向往回归山林的生活。 8. 便觉山林野意通:走近山林,就能体会到自然的野趣和生活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庭松安静堂》是一首描绘作者与庭院松树为伴的诗歌。诗人以“偏爱”开篇,表达了对堂东砌下松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松树伴随诗人在三年的岁月里共同度过的时光,以及松树在月光、寒声中的姿态。“清彻纱帷延昼梦”和“绿涵金盏带春风”则表现了松树在白天和夜晚所营造的氛围。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人之所以觉得松树具有山林野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多病的身体状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描写庭院松树,传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庭松安静堂》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蔡襄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松树和安静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展现了蔡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据史书记载,蔡襄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境殷实。蔡襄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成年后入仕为官,历任地方官员、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国家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被誉为“贤相”。 在《庭松安静堂》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蔡襄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北宋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蔡襄作为朝廷重臣,积极参与国家的治理工作,同时也关注民生,关心社会问题。他倡导廉政、勤政,提倡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在这首诗中,蔡襄通过对庭院中的松树和安静堂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这种思想情感与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相契合,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宁静生活、欣赏自然美景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蔡襄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风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