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通判沈兴宗游五泄
路缘萝茑荫杉松,翠壁丹崖不计重。
天作锦屏环十里,僧开朱屋面千峰。
花闲越鸟钩辀语,谿外秦人髣髴逢。
早晚车驺到山下,篮舆多日待追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路边的萝茑掩映着松树和杉树,翠绿的石壁和朱砂色的悬崖不计其数。天然的锦绣屏风环绕着十里的地方,和尚打开红色的寺门面朝着群山。悠闲的花朵和小鸟在交谈,仿佛能看到溪外的古人。无论早晚,都有车马来到山脚,已多日在等待那些抬轿子跟随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招通判沈兴宗游五泄:标题表示邀请通判沈兴宗一起去五泄游玩。
2. 萝茑:藤蔓植物,此处指路边缠绕的藤蔓。
3. 翠壁丹崖:形容山岭的颜色,翠绿的峭壁和红色的悬崖。
4. 天作锦屏:天空如同锦绣的屏风。
5. 朱屋面千峰:朱色的屋顶映衬着周围的群山。
6. 钩辀语:鸟儿的鸣叫。
7. 谿外秦人髣髴逢:似乎看到了古时候的秦人。
8. 早晚:迟早的意思。
9. 车驺:古代官员出行时驾车的马匹。
10. 篮舆:手挽车,古人出游时常用的交通工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五泄为描绘对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借“萝茑”、“杉松”等自然景观巧妙地勾勒出五泄的山林之美;用“翠壁丹崖”形容山体峻峭,色彩鲜艳,展现出五泄山水的壮丽与独特。同时,诗中提及的“锦屏”、“朱屋面千峰”则展现了五泄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花鸟、人物等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如“越鸟钩辀语”和“秦人髣髴逢”两个场景,分别展示了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当地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两句“早晚车驺到山下,篮舆多日待追从”则是表达了期待与朋友共同畅游五泄的愿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形式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咏景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招通判沈兴宗游五泄》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丁宝臣。据史书记载,此诗作于公元975年,正值北宋建立之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结伴游山玩水,赋诗唱和。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丁宝臣的生活状况较为安定。他早年曾入仕为官,但后因故辞官,回归故里。然而,他在民间的声望并未因此而减低,反而由于他的才华横溢和风度翩翩,备受人们敬重。同时,他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通判沈兴宗。
在这一时期,北宋朝野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山水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的人们普遍认同“江山之助”的观念,认为自然景色可以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因此在游玩山水时,他们常常会邀请友人一同前往,共同抒发心中的感慨。丁宝臣在《招通判沈兴宗游五泄》这首诗中,便表达了这种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