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慧山泉
谁识澄渊万古清,潢污扰扰谩纵横。
出从山底应无极,流落人间自有声。
江汉想能同浩渺,尘沙虽混更分明。
从来旱岁为膏泽,安和茶经浪得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还能辨识那千年清澈的泉水,虽然周围的污泥混乱,但它仍默默流淌。它源于山脚无尽之处,在人间自由流淌,产生阵阵水声。它的源泉应该与大江大河一般浩渺,即使被尘世污染,依然能够纯净如昔。干旱之年,它能够滋润万物,让人们得以品尝这清净甘甜的水源,而所谓茶道也无非是通过这种清水来实现平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慧山泉:诗题,一泉名,位于中国河南省。
2. 丁宝臣:北宋诗人。
3. 澄渊:清澈的水池。
4. 万古清:形容泉水清澈永久。
5. 潢污:积水处,指积水中的杂质和沉淀物。
6. 谩纵横:杂乱无章地分布。
7. 无极:无边无际,表示非常宽广。
8. 江汉:长江和汉江,这里比喻水流广阔。
9. 浩渺:水面广阔的样子。
10. 尘沙:尘土与沙砾,形容泥沙混杂的水域。
11. 安和茶经:古代关于茶的著作,这里指茶文化。
12. 膏泽:甘霖,滋润土地的水。
去完善
赏析
《和慧山泉》是一首描绘泉水清澈纯净,灵动自然的诗作。前两句通过对比泉水的清澈与污水的混乱,突显了泉水的独特品质。接下来描述泉水从山中流出,虽然历经曲折,但依然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表达了泉水坚韧不息的精神。接着诗人将泉水比作江汉之水,表明它具有广阔的胸怀和生命力。最后两句则提到泉水在干旱之年依然能滋润万物,体现出它的无私奉献精神。全诗借泉水之喻,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宽广和奉献的美好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慧山泉》这首诗是由北宋文人丁宝臣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050年左右,当时正值宋朝仁宗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丁宝臣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被贬谪,但在文学创作上却表现出极高的才华。他擅长写诗、词,作品风格独特,富有哲理。《和慧山泉》是他的一首代表诗作,展现了他在自然山水中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个时期的宋朝,儒家思想盛行,文人士大夫们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品格,崇尚以道统政,这使得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背景下,丁宝臣的诗作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