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八首
不用不用,千圣不共。
如是如是,蝮曷蛇虺。
不是不是,彻骨彻髓。
进前退后绕禅床,制电之机落二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用不用,各自不同。
正确正确,是毒何惧。
不是不是,深入骨髓。
前行后退围着禅床,掌控电光之机闪现不定。
去完善
释义
《偈颂八首》是宋代诗人释宗印所创作的一首佛家哲理诗。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参禅悟道的心境,以“不用”、“如是”、“不是”等词语反复强调佛家的奥妙难言。以下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不用不用,千圣不共:不用,指佛家的智慧不需要外在的言语表述;千圣,泛指历代高僧大德;不共,表示佛家智慧的独特性和不可言说性。此句意为,这种智慧和境界超越了世俗的表达,难以用言语传达给众生。
2. 如是如是,蝮曷蛇虺:如是,表示认同或肯定;蝮曷蛇虺,指的是毒蛇一类,这里喻指世间的痛苦和烦恼。这句诗意味着在领悟到佛家智慧后,方能真正认识到世间的痛苦和解脱之道。
3. 不是不是,彻骨彻髓:不是,表示否定;彻骨彻髓,形容深入骨髓般的透彻领悟。此句意味着佛家的智慧并非通过一般的思维方式可以领悟,而是需要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领悟。
4. 进前退后绕禅床,制电之机落二三:进前退后,表示修行者在求道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绕禅床,象征着参禅者围绕佛法进行的修行;制电之机,指捕捉瞬间的灵感与顿悟;落二三,意指这种顿悟并非绝对,有时灵光一现,有时则未能领会。此句表达出参禅悟道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由释宗印所作,表达了禅宗对禅修境界的追求和领悟。
首先,“不用不用,千圣不共”表明了修行者摒弃一切执着、贪欲,进入无相之境,这是历代圣贤所共同遵循的道路。所谓“不用”,意味着去除分别心,做到事事无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千圣不共”则强调这种境界并非个人所能达到,而是众多圣贤在修炼中共同追求的目标。
接下来,“如是如是,蝮曷蛇虺”是对禅修境界的进一步阐述。“蝮曷蛇虺”是指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这里用来形象地比喻禅修过程中的种种杂念和困扰。修行者在打坐时,要像抵御毒蛇侵害一样战胜这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而“如是如是”则表示修行者在不断地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修行之路是正确的。
紧接着,“不是不是,彻骨彻髓”则表达了修行者对自己修行的深度和广度的信心。他们深知真正的解脱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骨髓和灵魂的深处。这种境界需要修行者在打坐时持续努力,逐渐突破身心障碍,实现心灵的彻底解脱。
最后,“进前退后绕禅床,制电之机落二三”是对修行者静坐时的生动描绘。“进前退后绕禅床”意味着修行者在禅修过程中不断调整心态,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就像绕着禅床旋转一样,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而“制电之机落二三”则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心灵困惑时,能迅速找到解决之道,从而摆脱烦恼,使内心世界焕发出光明。
整体来看,这首偈颂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禅修的深刻内涵,展现了禅宗对解脱之路的独特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八首》是南宋诗人释宗印创作的组诗,共计8首。这组诗歌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释宗印以高洁的志行、智慧的诗思,通过灵巧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展现出禅意浓郁、空灵优美的诗歌境界。他一生好游山水,工于诗词歌赋,颇有才情。
《偈颂八首》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5年至1173年之间,这是南宋时期,当时的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禅宗发展兴盛。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释宗印结合自身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体验,表达了他的禅意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