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首 其三
不如随分纳些些,唤作平常事已差。
绿草溪边头角露,一蓑烟雨属谁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如随便接受这些琐事,把它们当作平凡的事情处理就好。
绿色的草地和溪流边露出了尖角,烟雨中的蓑衣属于谁家的呢?
去完善
释义
1. "随分":意指顺其自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里表示不刻意去追求名利,顺其自然生活。
2. "纳些些":接纳一些事物或得到一些东西的意思。这里是说获得一份简单的生活就足够满足了。
3. "唤作":称为,称作。这里是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被称为是平淡的日子。
4. "寻常事已差":寻常是指平凡、普通,“事已差”指的是事情已经有了区别。整句的意思是这种平淡的生活已经与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5. "绿草溪边头角露":这句描绘了绿色草地、小溪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6. "一蓑烟雨属谁家":这句话借用了农夫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劳作的场景,暗示诗人并不关心世间的功名利禄,只想过着田园般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中,诗人以宁静的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不如随分纳些些,唤作平常事已差”两句,表达了诗人主张顺应自然、安于现状的人生哲学。这种观念与禅宗所提倡的“平常心”不谋而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绿草溪边头角露,一蓑烟雨属谁家”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色:绿意盎然的草地上,溪流潺潺;烟雨笼罩下的田野上,一位头戴斗笠的农夫正在劳作。这景象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一种避世隐逸、归园田居的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三首 其三》是宋朝诗人释宗印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释宗印(生卒年不详),北宋僧人,擅长诗文,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人生哲理为主,风格独特。在创作这首《颂古三首 其三》时,释宗印正身处一个相对宁静的禅院,潜心修佛。诗中的“大鲸夜吼三江震”以及“趯翻潮头如布锦”等句子充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丰富。
在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重视文治教化,使得当时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佛教领域,许多高僧大师通过诗歌创作来传扬佛法、抒发个人感悟,这也为释宗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在此背景下,释宗印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写下了这首引人深思的《颂古三首 其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