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八首 其六
平如镜,崄如崖。
拟即失,动即乖。
不拟不动自缠缚,别有生机掘地埋。
云门亲见陈蒲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偈颂八首 其六"的注释如下:
1. "平如镜,崄如崖":这句话形容世界平静时就像镜子一样,危险时就像悬崖一般。"平"意为平静;"如镜"是形容词短语作比喻,意指平静得好像一面镜子;"崄"通假字,意为险恶;"如崖"也是形容词短语作比喻,意思是像悬崖那样险恶。
2. "拟即失,动即乖":这句话表示在冥思苦想解决问题时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感觉,一有动作就会出错。"拟"为思考的意思;"即失"表示思考时失去原来状态;"动"指的是付诸行动;"乖"意思是差错,与原文中的"乖"同义。
3. "不拟不动自缠缚,别有生机掘地埋":这两句话意味着人们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复杂所困扰,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拟不动"表示不去思考和付诸行动;"自缠缚"是对"不拟不动"的后果描述,表达人们常常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而被表面现象困扰;"别有生机"表示别有一种生存方式或思维方式;"掘地埋"形象地描述了探索、发现的过程,"掘地"寓指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
4. "云门亲见陈蒲鞋":这句诗引用了禅宗公案中的一个典故。禅宗公案是一种启发思考的故事,这句话意思是云门禅师亲自看见陈尊宿鞋子上的图案。"云门"指云门文偃,五代时期的一位禅宗大师;"亲见"强调真实性;"陈蒲鞋"指陈尊宿,另一位禅宗大师,因以草鞋为伴故称。
去完善
赏析
《偈颂八首·其六》是南宋诗人释宗印创作的佛教哲理诗。这首诗歌以平如镜、险如崖来形容世界的变幻无常和人生的曲折离奇,提醒人们不要试图去把握或控制这些变化,因为任何的设想和行动都可能导致偏差。接着,诗人通过描述“不拟不动自缠缚”来表达人们在这个世界中挣扎的无奈与束缚,认为只有抛开这些杂念,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源泉。最后,他提到云门禅师曾亲自见到陈蒲鞋的故事,意在强调禅宗注重内心感悟的精神追求。这首诗启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放弃无谓的纠结和执着,让心灵回归宁静,从而找到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八首 其六》是宋代诗人释宗印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释宗印(964-1038)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禅宗大师,他游历四方,弘扬佛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释宗印的人生际遇可谓丰富。他曾云游四方,参访名山大川,与各地的高僧大德交流心得,积累了丰富的佛学修养。他还曾担任过禅宗五山之一的黄龙寺住持,推动了禅宗的发展。他的诗歌作品,如这首《偈颂八首 其六》,反映了他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在宋代,禅宗在中国佛教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禅宗强调的是顿悟、见性成佛,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这种思想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相吻合,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传播。释宗印作为禅宗的大师,他的作品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关注。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禅意和哲理,成为了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