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
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
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
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山永久静静地守侯在远方,日夜不息的泉水在附近闹腾着。
烟雾缭绕的居民楼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四季常新的云朵环绕在楼顶。
强风吹拂,雷电突现,犹如仙人莅临人间;仙鹤引领,恍如月光下翩翩起舞。
山顶上的熟睡者灵丹妙药已熟,头上不再有霜雪压顶。
去完善
释义
1. 华山:位于陕西省的著名山脉,被誉为“五岳”之一。
2. 碧山:指华山。
3. 长冻:长久寒冷。
4. 日夕:日夜。
5. 泉源:泉水之源。
6. 聒:发出嘈杂的声音。
7. 华州:古地名,此处指的是今陕西省华阴市。
8. 烟:炊烟,代指居民生活。
9. 关令:指西汉时期道家学者、政治家尹喜,曾为函谷关令。
10. 四时:四季。
11. 云在:云彩变幻。
12.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借指华州地方官。
13. 河震:形容黄河波涛汹涌的景象。
14. 鹤引:鹤引导神仙升天的传说。
15. 月游:月光下的游赏。
16. 峰顶:华山的最高峰。
17. 高眠:高人隐士的超脱生活。
18. 灵药:传说中具有神奇疗效的药物。
19. 自无:自然不会有。
20. 霜雪:指寒冷的气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描绘华山的一首佳作。首句“碧山长冻地长秋”,以“碧山”和“长冻”对应,突出了华山峻峭而寒冷的景象。同时,“长冻”又寓意了四季寒暑交替,暗示了时间的长久。第二句“日夕泉源聒华州”中,“日夕”指夕阳西下之时,“聒”字形象地展现了泉源的潺潺流水声,进一步增强了华山的寂寥之感。
接下来两句,“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描绘了华山周围的景观。其中,“关令宅”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军事要塞,体现了华山的战略地位。“使君楼”则象征古代官员巡视地方时的住所,意味着华山备受重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紧接着的第四句和第五句,“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运用拟人手法,借助于自然界的风、电、雷、鹤等元素,塑造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卷。这两句诗将华山的险峻与神话传说相交织,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美学观。
最后两句,“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通过描绘峰顶上的仙草生长得茂盛以及无霜雪现象,使得全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多样,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灵药”通常被视为长生不老药的象征,传达了华山作为仙家福地的美好愿景。总的来说,本诗在描绘华山壮丽景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神话传说和人生哲理,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山》是唐朝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大约在公元850年左右。这个时期,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但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
其次,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李洞是唐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孤傲,不愿迎合权贵,因此在官场上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然而,这也使得他能够专注于诗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道教在唐朝也非常流行,许多文人都受到道教的影响,向往远离尘世的生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李洞创作《华山》的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