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积雪峰西遇奖称,半家寒骨起沟塍。
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授钺已闻诸国静,坐筹重见大河澄。
功居第一图烟阁,依旧终南满杜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白雪覆盖的峰顶向西望去,有幸见到称赞的美景;破败的家庭正挣扎着在田埂上劳作。
善良的政治家挽救了人民的生活,报答父母的恩情点亮了佛像前的灯火。
曾经受命平定各国的英雄,如今再次为国家运筹帷幄,让祖国繁荣昌盛。
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被绘入功臣画像,但依旧是那些来自民间的普通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积雪峰:位于陕西华县的秦岭山峰,此处指李洞的家乡。
2. 奖称:表扬称赞。
3. 沟塍:田间水道和田埂。
4. 镇时:使时节安定和顺。
5. 贤相:此指集义司徒相公。
6. 回人镜:使人回到明事理的状态。
7. 报德慈亲:报答恩情,尊敬亲人。
8. 点佛灯:指敬佛。
9. 授钺:授予兵器,指任命军队统帅。
10. 诸国静:指国内安宁。
11. 坐筹:处理政务。
12. 大河澄:黄河水流清澈。
13. 图烟阁:在烟阁中绘制功臣图像。
14. 终南:终南山,位于西安南面。
15. 满杜陵:杜甫曾居住在杜陵,诗中以杜陵代指长安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洞写给集义司徒相公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功绩的赞扬和对他的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联“积雪峰西遇奖称,半家寒骨起沟塍”,以雪峰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集义司徒相公的赞美和敬仰。同时,通过“半家寒骨起沟塍”这一形象的画面,传达了贫苦百姓在集义司徒相公的帮助下得以生存的场景,突显了他的恩德。
颔联“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强调了集义司徒相公的贤能和母亲的慈爱。诗人通过“回人镜”和“点佛灯”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他对母亲的孝心,展现了诗人对于集义司徒相公品质的肯定和尊敬。
颈联“授钺已闻诸国静,坐筹重见大河澄”,描述了集义司徒相公的赫赫战功和治国才能。其中,“授钺”象征着任命将领,“诸国静”则表示他平息了战乱的景象;而“坐筹”则暗示了他治国理政的智慧,“大河澄”则表明国家在他治理下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两句充分展示了集义司徒相公的政治才华和成就。
尾联“功居第一图烟阁,依旧终南满杜陵”,是对集义司徒相公功绩的最高评价。诗人通过“功居第一图烟阁”,肯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依旧终南满杜陵”则暗示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声望。这句诗既是对集义司徒相公的赞美,也是对他高尚品质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诗僧李洞在四川成都游历时,写下了这首五言长律《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集义司徒相公的,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感激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李洞一直在各地云游、求法,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和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佛教的追求,始终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集义司徒相公。他们共同探讨佛学、交流心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然而,成都地区相对较为安定,成为文人墨客、僧侣道士云集的地方。在这里,李洞得到了许多僧俗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使他得以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修行。
在这首诗中,李洞回顾了与集义司徒相公相识的过程,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他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感激之情。他还希望在未来,他们能够再次相聚,共同探讨佛学、交流心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