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范侯渥漥种,出水已权奇。
失身肉马群,俯首枯豆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范侯就像一颗种子,从水中生长出来已经显得不凡。
然而他失去了身份,沦为了普通的战马,只能低下头来吃豆萁维持生命。
去完善
释义
范侯: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越国人。仕越为大夫,越国灭后,浮海至齐,称鸱夷子皮,治家产,三致千金,后尽散其财,免官而去,居于陶称朱公,后称陶朱公。
渥漥种:指良马。渥洼,水名。据记载为西汉霍去病出征匈奴,乘马处。
肉马群:指平庸之马。
豆萁:豆秸。常用来比喻兄弟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诗一首》张扩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一位原本高贵的贤才,在纷乱的尘世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被迫与庸碌之辈为伍,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高洁品质。诗人以“范侯渥漥种”比喻这位贤才,表达了对他高贵品质的赞美;而“出水已权奇”则暗示了他的不凡才能和风度。接下来的两句,“失身肉马群,俯首枯豆萁”,揭示了这位贤才的现实境遇:虽然身处平庸之辈,但他的心志却从未屈服,就像俯首向下的豆子,即使生长在枯萎的豆萁上,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坚韧和高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古诗《诗一首》是南宋诗人张扩的代表作品。根据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由于北方战乱的持续不断,中原地区的人们纷纷南迁,寻求安宁的生活。作为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的聚集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扩作为一名富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
张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并未取得理想的功名,这使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质疑。为了寻求更高的文学成就,他决定投身军旅,希望能够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战场上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残酷的战争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张扩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也从早期的豪放风格转变为更加内敛、深沉的诗风。这首《诗一首》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