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仙观和危骊塘韵
多病侵寻鬓欲秋,自惭何止四宜休。
青松十里嵩源路,醉倒仙台是乐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患多种疾病让我的头发逐渐变白,我对自己的惭愧不仅仅是休息了四次。在嵩山源头那绵延十里的青松路上,我在仙台上喝醉了,找到了乐趣和归宿。
去完善
释义
1. 多病:这里指作者由于年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疾病频繁侵扰。
2. 侵寻:这里是逐渐、不断的意思。
3. 鬓欲秋:头发渐渐变白,比喻年老。
4. 自惭:自己感到羞愧。
5. 四宜休:指四季皆宜休息调养。
6. 青松:在这里象征长寿和健康。
7. 十里嵩源路:描绘的是嵩山源头的景色,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五岳之一的中岳。
8. 醉倒仙台:指的是在美好的环境下陶醉,如同在仙境中。
9. 是乐丘:这里是快乐的家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病痛的困扰下,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和自嘲。诗人用“鬓欲秋”来形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接着,诗人用“四宜休”来表示自己虽然身体不佳,但依然坚守职责,不愿轻易放弃。
诗人以“青松十里嵩源路”来表达自己对坚定信念的追求,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像青松一样坚韧不屈。最后,诗人通过“醉倒仙台是乐丘”这一句,表达出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心态,希望自己能够在仙人般的境界中找到快乐与宁静。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展现了他在病痛困扰下的坚韧与豁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仙观和危骊塘韵》是明代诗人董居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正值明朝中晚期。
在创作此诗时,董居谊是一位受到朝廷重视的文人。他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负责教育和培养儒家士人。然而,随着明嘉靖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董居谊对现实感到失望,开始关注道教修炼。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此类信仰的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董居谊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当时,董居谊身处明嘉靖年间,这是一个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宠信宦官,权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贪赃枉法,导致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转向道家修炼,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