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那个通往桃花源的神秘洞穴,究竟隐藏在这条溪流的哪一边呢?

去完善
释义
石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堆;渔船:捕鱼的小船。

去完善
赏析
诗的上片通过“隐隐飞桥”和“野烟”,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幽静的自然画面。接着,“石矶西畔问渔船”一句,诗人巧妙地将静态的景致转为动态,借由与渔人的对话增添了几分生动的人间烟火气。
下片则完全沉浸在一种超脱尘世的想象之中。“桃花尽日随流水”不仅映射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无常和追求道路的曲折。最后一句“洞在清溪何处边”留下了悬念,让读者去遐想那个理想中的桃花源究竟藏匿何方。
整体而言,这首作品行文流畅、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细腻观察,又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无限向往。诗中交织着寻找与迷失、现实与幻想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花溪》是唐代诗人张旭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6年,此时正值唐朝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在洛阳任职期间,曾多次来到桃源县附近的桃花溪,欣赏这里的田园景色,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旭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他的书法和诗歌都受到了广泛赞誉。然而,他并未因才华横溢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旭通过对桃花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