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韵咏雪
初惊簌簌响虫书,稍觉霏霏入草庐。
直是谢娘工说似,未腾欧叟不言如。
相投最惜衣裾片,恋别尤怜瓦缝余。
谁见道山新霁后,嫩寒微峭日光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首先,我来把这首诗的每一句分别进行翻译:
1. 初惊簌簌响虫书,稍觉霏霏入草庐。
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诗人刚开始听到簌簌的声音,以为是虫子在啃咬书页,然后才意识到那是细雨霏霏声进入了他的茅草屋。
2. 直是谢娘工说似,未腾欧叟不言如。
这两句是在赞美诗人眼前的景色,他认为这美丽的景色只有像谢娘这样的女子才能描绘出来,而不需用欧叟的语言来形容。
3. 相投最惜衣裾片,恋别尤怜瓦缝余。
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非常珍惜与朋友的相处时光,即使离别时,也会对曾经在一起的日子产生留恋之情。
4. 谁见道山新霁后,嫩寒微峭日光徐。
最后两句诗,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新雨后山景的感叹,阳光慢慢洒下,给人一种温暖又宁静的感觉。
去完善
释义
1.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2.虫书:古人认为虫子蛀咬纸张产生的痕迹。这里用拟人化手法描绘雪花飘落。
3.霏霏:雨雪交加的样子。
4.草庐:简陋的茅草屋。
5.谢娘:指唐代诗人谢翱。这里借用其诗才来形容雪花的美丽。
6.欧叟:指欧阳修。这里引用他的《秋声赋》中的描写秋天的句子。
7.相投:相互融洽、契合。
8.衣裾:衣服的前襟部分。这里用拟人化手法描述雪花落在衣服上的情景。
9.恋别:依恋离别之情。这里用拟人化手法描绘雪花离开屋顶时的留恋之情。
10.瓦缝:房屋瓦片的缝隙。
11.新霁:雨后转晴的天气。
12.嫩寒:初春的寒冷天气。
13.微峭:轻微而陡峭。这里形容阳光照射下的雪景。
14.日光徐:阳光缓慢地照进室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一首咏雪诗。诗中,作者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雪景的美丽和寒冷。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首联“初惊簌簌响虫书,稍觉霏霏入草庐”,通过对雪声和雪景的描绘,展现了雪花飘落的景象。簌簌的声音如同虫书,轻盈而富有节奏;霏霏的雪花则像进入草庐一般,温柔而宁静。这一联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雪景,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直是谢娘工说似,未腾欧叟不言如”,通过对比古人对雪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雪的独特见解。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善于形容雪的美景,而欧叟(唐代诗人杜甫)则以其深沉的诗句来表达对雪的感受。诗人认为,虽然这两位古人的评价都很高,但他自己对雪的体验却更加深刻。
颈联“相投最惜衣裾片,恋别尤怜瓦缝余”,描绘了雪中相投的朋友之间深切的情感。诗人珍惜与朋友共度的时光,也感叹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这一联抒发了诗人在雪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谁见道山新霁后,嫩寒微峭日光徐”,描述了雪后初晴的景象。道山是新霁后的美景,嫩寒则是阳光下的微风。这一联以美丽的景色收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次韵咏雪》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项安世的一首描绘雪景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06年左右,即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首诗创作时,项安世已是年迈的文人,他经历了南宋初期政局动荡,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虽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仍然关注国家民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以寄托对国家的关怀和期望。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北方金朝的强大压力,南宋朝廷对内加强统治,对外实行妥协政策。这种政治氛围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忧虑,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和对国家的关爱。因此,项安世的这首《三次韵咏雪》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个时代的反思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