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边游
衔杯国门外,分手见残阳。何日还南越,今朝往北荒。
砂城经雨坏,虏骑入秋狂。亲咏关山月,归吟鬓的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们分别于国门外,挥手告别时夕阳已西下。不知哪一天才能再回到南越之地,今天却要前往北方荒凉的地方。经过雨水冲刷,边城的沙土城墙已破损不堪;敌寇骑兵在秋天更加猖獗嚣张。我亲自歌颂了关山的明月,也记录了自己归乡时双鬓如霜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送友人边游》注释:
1. 国门:指首都或者京城的大门。这里可能指的是唐朝的京城长安或洛阳。
2. 残阳:指傍晚时分即将落下的太阳。
3. 南越:古地区名,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可能是指诗人朋友将要去的南方地区。
4. 北荒:北方的边远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朋友将要去的北方地区。
5. 砂城:用沙子筑成的城墙,这里可能指的是边疆的军事城堡。
6. 虏骑: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7. 秋狂:秋天的时候变得疯狂,这里可能是指秋天的时候敌方骑兵更为猖獗。
8. 关山月:描绘边关山月的诗作,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希望他的朋友能够在边关吟咏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9. 鬓的霜:形容头发变白,这里可能是诗人想象他的朋友在边关生活多年,头发已经变白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送友人边游》是唐朝诗人黄滔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友人边疆出游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之情。
首联“衔杯国门外,分手见残阳”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临别时的情景,在国门外,两人即将分别,夕阳西下,象征着离别时刻的到来。
颔联“何日还南越,今朝往北荒”则揭示了友人前往的地方。北荒指的是北方边境,南越是指南方地区。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离故乡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安危的关心。
颈联“砂城经雨坏,虏骑入秋狂”进一步描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砂城在雨水冲刷下破损不堪,而敌寇骑兵又在秋天愈发猖獗。这是对友人可能面临的困境的担忧。
尾联“亲咏关山月,归吟鬓的霜”是对友人的寄语。希望友人能亲自体验关山的月亮,等到平安归来时,诗人在欣赏这些美好的景色同时,也会看到自己鬓角的白发。这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和祝愿,也透露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边疆环境以及未来期许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在面对别离时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友人边游》是中国唐朝时期诗人黄滔的一首著名诗篇。此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期,即唐末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作者黄滔,字文江,福建莆田人。作为唐末著名的文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但家境贫寒。他的文学成就和道德品行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有口皆碑。在成年后,黄滔决定投身科场,求取功名以改善家庭状况。然而命运弄人,尽管才学出众,却屡屡名落孙山。这种不得志的经历使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公元874年,黄巢起义爆发,整个社会更加动荡。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几乎半个中国,许多地方陷入战火之中。在此背景下,黄滔创作了许多描绘战乱的诗歌作品。这首诗《送友人边游》就是其中的一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友人的关切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