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
倚杖残秋里,吟中四顾频。
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
草色衰平野,山阴歛暮尘。
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余晖里,我拄着手杖徘徊不已,口中念念有词。
仰望着西风吹来的天际大雁,俯瞰着落日下的渡口归人。
原野上的草色渐渐衰退,山脉在黄昏的尘埃中显得有些黯淡。
沿着铺满青苔的小路走远,只留下明亮的月光洒在村庄和邻居的屋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孟宾于:唐朝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2. 倚杖:依靠着手杖,形容老者或闲人的形象。
3. 残秋:秋天的末期,接近冬天的时候。
4. 四顾频:频繁地四处张望。
5. 西风:从西面吹来的风,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6. 天际:天边,天空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
7. 雁:大雁,候鸟,秋季迁徙到南方过冬。
8. 落日渡头:落日的阳光照耀在渡口处。
9. 草色衰:草地的颜色变得暗淡。
10. 平野:平原、旷野。
11. 山阴:山的北面,因为阳光的照射时间短,显得阴暗。
12. 暮尘:傍晚的尘土,表示天气开始变得昏暗。
13.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14. 明月:明亮的月光。
15. 村邻:村庄里的邻居。
去完善
赏析
《晚眺》是唐代诗人孟宾于所著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倚杖残秋里,吟中四顾频”描绘了诗人晚年登高远眺的场景。颔联“西风天际雁,落日渡头人”进一步描绘出秋天的景色,以及孤独的人们。颈联“草色衰平野,山阴歛暮尘”则展示了一片衰败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尾联“却寻苔径去,明月照村邻”则以寻找出路和明亮的月光暗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自然与人世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眺》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孟宾于之手。在公元849年至851年之间,孟宾于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落榜,但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宦官权力逐渐增大,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种政治氛围对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开始在诗歌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宾于创作了《晚眺》这首古诗。通过对傍晚景色和意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