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远树连沙静,闲舟入浦迟。
帘垂群吏散,苔长讼庭闲。
去年曾折处,今日又垂条。
早知落处随疎雨,悔得开时顺暖风。
千家帘幕春空在,几处楼台月自明。
腊雪化为流水去,春风吹出好山来。
昔日声尘喧洛下,近年诗句满江南。
匝地人家凭槛见,远山秋色卷帘看。
蟾宫空手下,泽国更谁来。
水国二亲应探榜,龙门三月又伤春。
仙鸟却回空说梦,清朝未达自嫌身。
失意从他桃李春,嵩阳经过歇行尘。
云僧不见城中事,问是今年第几人。
因逢日者教重应,忍被云僧劝却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方树木与沙滩相连,显得宁静而悠远;闲置的小船缓缓驶入了河流的尽头。
随着窗帘的落下,一群官员也渐渐散去;古老的长廊上,苔藓已经蔓延开来,显得清冷而宁静。
去年的这个时候,枝条曾被折断;而今天它们再次垂落下来,孕育着新的生命。
早知道落叶会随着稀疏的雨落下,我后悔当初顺从温暖的春风使它开花。
千家万户的帘幕在春光中飘扬,几处楼台在月光下显得静谧而明亮。
冬天化作了流水而去,春天伴随着清风来临,带来了美好的山川景色。
昔日的洛阳繁华喧闹,近来的江南则满是诗篇。
环顾四周,人们倚靠着栏杆相互看见;卷起窗帘,远处的山色秋色映入眼帘。
月亮中的宫殿仿佛伸手可及,但湿地上的生活让人无法前来。
水乡的亲人应该会探听榜单的消息,龙门下的三月又会伤春。
仙鸟的返回似乎只是一个梦,朝中的生活还没有实现,自己却在嫌弃。
失意的情绪只能寄托在桃李花开的春天里,也许可以在洛阳的山间找到安慰。
云端的僧侣看不见城中的纷扰世事,试问今年又有多少人失落其中?
正因为遇到了算命的人,才让我重新鼓起勇气;但又因为被云端的僧侣劝解,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沙:沙滩,沙洲。
2. 浦:水滨,岸滨。
3. 帘垂:指百官退朝。
4. 苔长:形容庭院无人。
5. 煖风:温暖的风。
6. 帘幕:遮蔽门窗的帷幕或窗帘。
7. 洛下:即洛阳。
8. 人家:住户,居民。
9. 嵩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因地处嵩山南麓得名。
10. 游尘:飘动的尘土。
11. 云僧:和尚。
12. 日者:古代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
13. 重应:再次求应验。
14. 却归:回到原来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句》孟宾于赏析:
首联“远树连沙静,闲舟入浦迟。”描述了一幅宁静的沙洲景色,树影婆娑,江水悠悠,一只小船慢慢驶入浦口。这种宁静的氛围,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
颔联“帘垂群吏散,苔长讼庭闲。”描绘了官署内的场景,官员们已经散去,只有庭院中的青苔默默地生长着。这里暗示了官员们的无所作为,也反映了诗人的不满情绪。
颈联“去年曾折处,今日又垂条。”描述了柳树的生长过程,去年的柳枝已经枯萎,而今年的新柳又已垂下。诗人以此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尾联“云僧不见城中事,问是今年第几人。”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争的厌倦,他宁愿在山林之中,与僧侣为伴,不问世事。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也是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句》是唐代诗人孟宾于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那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孟宾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文学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孟宾于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生勤于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限制,孟宾于并未在官场上取得太大的成就。
在那个时代,唐诗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王勃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为后世所称颂。而孟宾于的这首《句》虽然不如这些大家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也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诗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