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名
闻道南丹风土美。流出溅溅五溪水。威仪尽识汉君臣,衣冠已变□番子。
凯歌还、欢声载路。一曲春风里。不日万年觞,猺人北面朝天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南丹的风景美丽迷人。五溪流水潺潺,威仪尽在汉家君主和臣子的举止之间,衣着早已变化了当地的风格。胜利归来,沿途载满欢声笑语,在春天的歌声中,庆祝的胜利酒宴即将举行。不久之后,边远地区的居民也会朝见天子,表达敬意。
去完善
释义
威仪:指封建社会中尊贵者或权威者的仪容举止。这里特指中国皇帝。
汉君臣:汉朝的君主和大臣们。这里用以象征中国的统治者。
衣冠:指汉族的传统服饰。
番子: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
尽识:完全认识,非常了解。
五溪:泛指湖南省的五大水系,包括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辰水。这里是用来描述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凯歌还:胜利归来的赞歌。
不日:不久的将来。
万年觞:祝颂万寿无疆的酒杯。
猺人:即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北面朝天子:向北朝向天子朝拜。这里的“天子”指的是中国中央政权的代表——皇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作以赵企的《失调名》为主题,词中描绘了南丹地区的优美风光和五溪水的美景。首先,词人在上阙表达了对该地区的赞赏,提及“威仪”和“衣冠”等词汇来展现汉君臣的气度和风度。下阙则通过描述凯旋之歌、欢声载路和春风里的景象,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庆祝氛围。最后,词人以万年觞和北面朝天子的描述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繁荣的美好期待。整首词作,既展示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又表现了他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关注与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失调名》是宋代诗人赵企的一首词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期。
在这段时间里,赵企作为一名文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担任过县令、秘书监等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愤懑。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内部,官僚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外部,边疆战争不断,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这些现象使得赵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赵企创作了这首《失调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这首词不仅反映了赵企个人的心境,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