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君不见高山万仞连苍旻,天长地久成埃尘。
君不见长松百尺多劲节,狂风暴雨终摧折。
古今何事无圣贤,吾爱伯阳真乃天。
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
海中之水慎勿枯,乌鸢啄蚌伤明珠。
行路难,艰险莫踟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是否看到了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广袤无际的天空,它们随着时间的长河化为尘土?
您是否看到那青松虽长满了坚硬的树枝,但在狂风暴雨面前最终会被折断?
古往今来,有谁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我却独爱那特立独行的伯阳真人是天才。
他朝拜神仙的时候,就像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欢呼一样,这拍手的欢呼声响彻整个东海,使这片曾经的海洋变为桑田。
海水中的明珠,请不要让它枯萎;天上的鸟要谨慎,不要伤害了蚌里的珍珠。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啊,但是无论怎样艰难都不要停下脚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高山万仞:形容极高的山峰。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七尺或八尺。
2. 苍旻:即苍天,天空。
3. 天长地久:形容时间悠久,意为永恒。
4. 长松百尺:指高大的松树。
5. 劲节:坚强的气节。
6. 伯阳:指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7. 金堂玉阙:形容华丽的宫殿。
8. 乌鸢:乌鸦和老鹰,比喻坏人。
9. 啄蚌伤明珠:用鸟类啄食蚌类以获得珍珠的故事,比喻好的事物被破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川的雄伟与生命的坚韧开篇,阐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和生命,切勿因困境而停滞不前。诗人将人生比作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需要勇敢前行,不惧艰险。结尾部分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为错误的选择而伤害到珍贵的东西。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学和对人性道德的关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创作的一首描绘人生历程艰辛的诗。这首诗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正值盛世的繁荣末期,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在诗人的生活中,这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与好友杜甫、李白等人在长安谋求功名,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发,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孟云卿写下了这首《行路难》,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无奈。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还发生了一些重要事件,如“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时代背景也为孟云卿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