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行
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
贤愚与蚁虱,一种同草草。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
东山谒居士,了我生死道。目见难噬脐,心通可亲脑。
轩皇竟磨灭,周孔亦衰老。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看天地如画,世界也可变小。浩瀚大海上,漂浮着几个岛屿。
无论是贤达还是蝼蚁,都如同草木一样平凡。地脉日夜流淌,天空如衣服需要偶尔清扫。
在东边的山上拜访隐士,探讨生死之道。眼见不如实感,心通却可理解真相。
轩辕皇帝已然消失,周公孔子也已老去。感谢他们曾活在世上,我要珍视那些并非物质的东西。
去完善
释义
《放歌行》孟云卿 注释如下:
1. “吾观天地图”:古人认为大地是平面的,故称“天地图”。
2. “世界亦可小”:这里的世界指的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
3. “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描述地球上众多岛屿散布在辽阔的海洋上。
4. “贤愚与蚁虱,一种同草草”:以蚁虱比喻人类中的贤愚之人,他们都在世界上匆匆忙忙的生活着。
5. “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形象描绘了地球的运行。
6. “东山谒居士,了我生死道”:表示作者寻找高人求道问生死之事。
7. “目见难噬脐,心通可亲脑”:暗示亲眼所见的很难保证正确,而内心的领悟才是可依赖的。
8. “轩皇竟磨灭,周孔亦衰老”:指古代君主及圣贤都会消逝,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
9. “永谢当时人,吾将宝非宝”:表达出人生的价值观应该是珍视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财富。
去完善
赏析
《放歌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生命思考的诗歌。诗人以宏观的角度观察世界的广阔,看到海上的岛屿如同世间的人们,无论贤愚都如蚂蚁般渺小。这种形象比喻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接下来的两句“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寓意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迭,呼应了开篇的"世界亦可小"观念。
接着,诗人提到了人生的求道过程,寻访东山居士以求明了生死之道。同时,诗人提出了“目见难噬脐,心通可亲脑”的观点,意味着眼见之事并不一定可信,而内心的领悟才是通往真理的关键。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或名声,应该回归内心寻求真实的自我。
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历史的变迁:轩皇逝去、周孔老矣,历史上的伟人都已远离人间,唯有心灵的宝藏永恒不变。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名利地位皆为虚幻,唯有内心的智慧才是永恒的宝藏。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去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放歌行》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孟云卿经历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战乱,对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感受。
在创作这首诗时,孟云卿正值壮年,他曾任司勋郎中,后因避乱流寓江南,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诗才横溢,但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在这种人生际遇下,他深感世态炎凉,百姓疾苦,因此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放歌行》。
此外,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渐衰,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孟云卿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之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