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寄友人
昔时闻远路,谓是等闲行。
及到求人地,始知为客情。
事将公道背,尘遶马蹄生。
傥使长如此,便堪休去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说远方的道路,认为只是寻常的旅程。
然而到了需要求助的地方,才体会到身为异乡人的情感。
事情往往违背公平道义,世俗纷扰缠绕着马匹和我的足迹。
假如始终如此,也许可以早早结束这漫长的行程了。
去完善
释义
1. 昔时:从前的时候。
2. 闻:听说。
3. 远路:长途跋涉的路程。
4. 谓:认为。
5. 是:此,这。
6. 等闲:轻易,寻常。
7. 及:等到。
8. 求:寻找。
9. 人地:人的处境。
10. 始:才。
11. 知:明白,知道。
12. 为客:作客他乡。
13. 情:情感。
14. 将:把。
15. 公道:公正之道。
16. 背:背离。
17. 尘:尘土。
18. 遶:围绕。
19. 马蹄:马的蹄子。
20. 生:产生。
21. 傥使:假使。
22. 长:长期。
23. 如此:这样。
24. 便:就。
25. 堪:可以。
26. 休:休息。
27. 去程:离别的行程。
去完善
赏析
《途中寄友人》是一首抒发了游子在外孤独、彷徨的情感和希望得到慰藉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昔时闻远路,谓是等闲行”,表达了诗人曾经的期待与天真。然而,当诗人真正踏上旅途,才发现现实中的奔波劳碌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接下来的四句:“及到求人地,始知为客情。事将公道背,尘遶马蹄生。”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傥使长如此,便堪休去程。”这两句表露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期待终有一天能结束这样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寄友人》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流离生活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战火之中。孟云卿在这场战乱中失去了家园,被迫四处逃亡。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心中充满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此时,他的朋友也分散在各个地方,有的甚至可能已经遇难。
在这段时间里,孟云卿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县尉、府掾等官职,但最后因战乱而辞官,过上了流浪的生活。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皇帝被迫离开京城,逃往四川避难。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皇权逐渐衰弱。各地的节度使趁机扩张势力,割据一方,使得全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孟云卿写下了这首《途中寄友人》,表达了他对战乱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希望朋友们能在这个乱世中找到平安,共同度过这个艰难时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