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新安江上寄处士

标题包含
新安江上寄处士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 人远禽鱼静,山空水木寒。 啸起青苹末,吟瞩白云端。 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山中的潭水与河流交汇,经过万千曲折汇入新安江。 离人远去后,鸟儿和水族都安静下来;山林空旷,水木呈现出清冷之感。 突然在绿萍的末端响起呼啸声,望向天空中飘浮的白云诗意盎然。 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不妨尽情欣赏,又何必一定要戴上读书人的帽子呢?
去完善
释义
1. 新安:地名,位于安徽省西部,这里指的是古时的行船水路交通要道。 2. 深潭与浅滩:形容水流曲折的江河景象。 3. 万转:描述江水千回百转的状态。 4. 青苹:青萍,一种水生植物,亦指微风拂过水面时形成的波纹。 5. 白云端:指山巅之上。 6. 即事遂幽赏:指顺应眼前的情景享受隐逸之乐。 7. 何必挂儒冠:意谓抛弃官职,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新安江上寄处士》是唐代诗人孟云卿的一首寄怀诗。全诗描绘了新安江上的美景和隐逸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世俗纷扰的向往。 首联“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写新安江上游的美丽风光,既有深潭也有浅滩,江水曲折蜿蜒,引人入胜。 颔联“人远禽鱼静,山空水木寒”则描述了环境的静谧与自然之美。人类远离此处,禽鱼自得其所;山中林木清澈而略带冷意。这种宁静的氛围恰恰符合了诗人和隐士们内心的需求。 颈联“啸起青苹末,吟瞩白云端”则写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在江畔观赏景色时,诗歌以萧瑟的秋风作为点缀,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尾联“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则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这里的幽赏不仅指游览山水,更象征着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诗人暗示着对于处士来说,无论是诗歌还是自然风景,都能成为他们内心的寄托,并借此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世俗纷争的鄙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安江上寄处士》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此时的孟云卿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对民众的苦难深感同情。 在唐代,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战乱使得国家陷入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孟云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古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