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兄魏澈
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何处令人忧郁不已,情谊虽深却无法亲近。夜色中的兴宁高楼,月儿悬挂在天空中,却又辜负了那酒家的春意盎然。
去完善
释义
《寄外兄魏澈》是一首唐代诗人卢仝创作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注解:
1. 寄外兄魏澈:写给表兄魏澈的一封信。
2. 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在哪里可以找到惆怅之情,即使感情亲密也难以接近。
3. 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月下的兴宁楼,辜负了酒家的春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两句,说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他们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团聚,这让诗人感到无比惆怅。
接下来,诗人以“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来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色。这里的“兴宁楼上月”指的是家乡的美景,而“辜负酒家春”则是对家乡的赞美。诗人用月来代表家乡的宁静美好,用酒家春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亲情和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外兄魏澈》是唐代诗人卢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此时的卢仝正处于人生低谷,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种失意的心境使得他与同样在仕途上失意的魏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严重。唐德宗在位时,为了稳定政局,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收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卢仝和魏澈等人以诗会友,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他们对时政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卢仝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魏澈的关心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身遭遇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卢仝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在时代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以及他对于友情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