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瓜时有感一首

标题包含
瓜时有感一首
篱边方对菊花黄,又报文移出草堂。 三宿敢云桑下恋,四翁终愿橘中藏。 泉萦去路常低咽,酒向离亭不肯香。 圣代多才焉用我,明年重上乞身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阮,字南卿,号义丰,又号无功居士。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和学者,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篱笆旁边正对着盛开的菊花,忽然又传来需要迁移的通知。虽然在此逗留了三天,但我不敢说自己贪恋这桑树下的生活,四位老先生最终还是选择隐居避世。泉水环绕着离去的道路,常常低声哭泣;临别时的美酒似乎也不愿意散发出香气。在当今时代人才济济,哪里还需要我来效力?也许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会再次提交辞呈。
去完善
释义
1. 篱边方对菊花黄:篱笆旁边正对着金黄的菊花盛开。 2. 文移:官员的调任文件。 3. 三宿:出自“三宿恋”的典故,指人对故居的留恋之情。 4. 四翁:指隐士田父野老。 5. 橘中藏:成语“橘里藏身”的典故,形容隐居避世的生活。 6. 泉萦去路:指泉水萦绕着离开的道路。 7. 离亭:古人在道旁设亭,供行人休息或送别。 8. 圣代多才:盛世有众多贤才。 9. 乞身章:请求辞官的奏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瓜时有感”,作者是南宋诗人王阮。诗的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一系列变故时的复杂情感。从诗歌的题目和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是借用了“瓜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瓜时”指的是农历八月中秋时分,此时正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象征着丰收与喜悦。然而在这首诗中,“瓜时”却成为了诗人表达忧郁情感的载体。 首联中,诗人通过描绘菊花黄的美景,暗示了秋天的到来。紧接着,“又报文移出草堂”则点出了诗人生活中的变化。这里的“文移”是指调任的通知,意味着诗人的工作发生了变动。而“草堂”则象征着诗人简单朴素的生活。因此,这一句诗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去的留恋。 颔联中,诗人用“三宿敢云桑下恋”和“四翁终愿橘中藏”两个典故,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其中,“三宿敢云桑下恋”源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讲述了孔子在桑树下休息,感慨自己未能像颜渊那样忠诚于君主;而“四翁终愿橘中藏”则是借用晋朝隐士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隐居山林的愿望。这两个典故的运用,使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 颈联中,诗人通过描绘“泉萦去路常低咽”和“酒向离亭不肯香”的景象,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奈。这里的“低咽”和“不肯香”都象征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奔赴新的工作地点。 尾联中,诗人以“圣代多才焉用我,明年重上乞身章”作为结束,表现了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这里的“圣代多才”意味着诗人在人才济济的朝廷中难以施展才华;而“乞身章”则是指向皇帝请求辞官的奏疏。因此,这一句诗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借用历史典故以及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变故的无奈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瓜时”的描绘,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瓜时有感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然而,北方领土被金国侵占,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家国之痛深深触动了文人士大夫们的心弦。 王阮生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出身,历任江西、福建等省的地方官。他关注民生疾苦,提倡务实的儒家之道。在这段时期,他的主要人生际遇包括宦游各地,体察民间疾苦,同时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呼吁朝廷改革。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初期,虽然国力较弱,但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仍有一定的发展。然而,金兵南下,战火蔓延至长江流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志士纷纷拿起笔杆,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王阮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沉痛的笔触,描绘出战乱中民众生活的悲惨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