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吴大卿二首 其二
江村小筑兴不浅,奈有灵山香火缘。
经世心知焦谷颖,归耕犹恐度公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江边的小村庄里居住和游玩令人非常愉快,但可惜还有灵山的香火需要去供奉。虽然我心里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但我还是担心在农夫们面前表现不好。
去完善
释义
《寄吴大卿二首 其二》朱松
1. 江村小筑:江边的乡村小建筑,这里指的是诗人在乡村的临时住所。
2. 灵山:指神话中的灵山,这里是诗人借助灵山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薄和对信仰的追求。
3. 香火缘:佛教用语,指信徒与佛之间的一种缘分。
4. 经世:治理国家和社会。
5. 焦谷颖:形容勤奋努力的工作者。
6. 归耕:指诗人退休后回到家乡务农。
7. 度公:这里指的是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曾官至彭泽令,后来辞官回乡务农。
8. 犹恐度公前:表示诗人即使退休了仍然忧心国事,不敢懈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隐逸生活的心情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在江村的小筑中生活得颇为惬意,但内心仍难以割舍灵山的香火缘分,表现出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后两句则表达出诗人虽有一颗治理国家的心,但深知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完成这样的重任,因此选择归耕田园,过平静的生活,以免在官场上虚度光阴。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禅意,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松的《寄吴大卿二首 其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金国入侵后的中原地区,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特殊时期,文人骚客们以诗歌寄托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壮志难酬之苦。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南宋婺州义乌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历任州郡教授、太学博士等职。在任职期间,朱松体察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大事,时常抒发忧国忧民之心。然而,时运不济,朱松一生并未受到重用,直至晚年才出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朱松的这首诗中,他以对吴大卿的思念之情为载体,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描述了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渴望国泰民安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朱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虽有志向却难以施展才华的无奈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