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寻边三首
千里烟沙尽日昏,战余烧罢闭重门。新成剑戟皆农器,
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
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
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
风怒边沙迸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入,
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数里外黄沙漫天昏暗,战争结束后关闭厚重的院门。新的剑戟被当作农耕工具,自己的良策无人听取,只能羞于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在边疆徘徊。
军旗所指可见黄色沙尘,万马奔腾如鹘鸟振翅。剑戟上的血迹已干,夕阳西下,登上寒冷的壁垒,见到凶猛的鸱鸺在尸体上发出尖锐的叫声。
狂风怒吼吹过沙漠,穿着铁衣的士兵们正精神饱满。与敌人对战,是谁教导他们进入战场?即使胸中有消灭战争的办法,又该向谁诉说其中的道理呢?
去完善
释义
1. 兵后:战争结束后。
2. 边:边疆地区。
3. 李山甫:唐朝诗人。
4. 千里烟沙尽日昏:形容战争的惨烈景象,千里之地的烟雾弥漫,沙尘遮天蔽日。
5. 战余烧罢闭重门:战争结束后的战场一片狼藉,房屋烧毁,大门紧闭。
6. 新成剑戟皆农器:战争过后,新的兵器都变成了农民的劳动工具。
7. 长策:长远的策略。
8. 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这里代指知识分子。
9. 塞垣:边关城墙。
10. 旗头:军队的旗帜。
11. 黄埃:飞扬的尘土。
12. 万马横驰鹘翅回:形容马队驰骋疆场的情景,鹘翅回指的是骑兵在战场上快速撤退。
13. 日暮却登寒垒望:黄昏时分登上冰冷的防御工事遥望远方。
14. 饱鸱清啸:饥饿的鸱鸟发出凄厉的叫声。
15. 铁衣:铁甲。
16. 胡儿胡马:指敌方的战士和马匹。
17. 骄肥:骄傲自大。
18. 将军对阵:将领在战场上对峙。
19. 纵有销兵术:即使拥有消除战争的方法。
20. 欲向何门说是非:想向哪个部门陈述这些是非曲直呢?
去完善
赏析
《兵后寻边三首》是唐朝诗人李山甫所作,通过对战争后的景象和士兵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诗人的视角来欣赏这三首诗。
第一首诗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千里烟沙尽日昏,战余烧罢闭重门。”诗人用“烟沙”、“尽日昏”来形容战场的惨烈气氛,“烧罢”则暗示着战斗已经结束,然而城门依然紧闭,显示出战争的恐惧仍未消退。“新成剑戟皆农器,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这一句描述了战争结束后,原本用于战斗的武器被当作农具使用,表现出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出自己虽有治国良策,却无人关注,只能无奈地佩戴儒冠,靠近边塞,表达出诗人的失落与无奈。
第二首诗以生动的战争场景开篇:“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诗人通过“旗头”、“黄埃”、“万马”等词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场面,形象地展现出战场上的混乱与喧嚣。“剑戟远腥凝血在,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这里,诗人通过对血迹未干的剑戟以及寒冷堡垒中的死尸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在“饱鸱清啸”一句中,诗人则以鸱鸟的叫声为象征,表达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呼唤。
第三首诗再次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风怒边沙迸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诗人通过“风怒”、“边沙”、“铁衣”等词展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而“胡儿胡马正骄肥”则揭示出敌人的嚣张气焰。“将军对阵谁教入,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统帅将领的不满,认为他们无能应对战争,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虽有心报国,却无处施展才华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