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钝碧顽青几万秋,直无天地始应休。莫嫌尘土佯遮面,
假饶不是神仙骨,终抱琴书向此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数载春秋岁月长,无穷天地未曾休。
莫道尘土模糊面,非是神仙非凡骨,共携书琴共遨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钝碧:形容山色不鲜明。
2. 顽青:指石头颜色。
3. 假饶:假设,即使。
4. 佯遮面:假装遮掩。
去完善
赏析
《南山》这首诗借景抒怀,诗人在观察“南山”的景色时,发现其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即使面对环境的困厄和磨难,它依然保持生机,顽强地生存着。诗人由此联想到人生的境界,也是对人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精神的赞美。
首句中的“钝碧顽青”指代南山的形象,以绿意为底色,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昂扬的斗志。用“几万秋”来形容其长久的历史,强调南山经历风雨沧桑而不倒的精神面貌。第二句则通过假设性的情景来强调南山的坚韧精神,即使天地都消失了,南山依然能够持续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诗则转为自言自语的感慨。“莫嫌尘土佯遮面”意味着,南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被尘世所淹没,但实际上,它的生命力和精神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一句既是诗人对南山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要学习南山的精神,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定信念。
最后两句“假饶不是神仙骨,终抱琴书向此游。”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如果他没有神仙般的超凡脱俗之骨,也希望能在南山这样富有灵气的环境中生活,追求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南山》这首诗通过对南山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困难的坦然。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山》是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中期,即唐文宗至唐武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山甫作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对社会的黑暗现象深感痛心。他的诗歌作品多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反映了民众的痛苦生活和希望摆脱困境的愿望。
《南山》这首诗描绘了南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乱、贫困、离别等苦难的感慨。这种情感与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