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勾龙教授

标题包含
送勾龙教授
广汉川原迥,重江秋水多。 桥边金作鴈,湖上酒如鹅。 岂有雒书出,转添巴字讹。 泥涂滞行客,之子惜经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宽广的四川平原与河流,连绵不绝。 桥边的金色鸿雁,湖泊上的盛酒鹅群。 哪里的雒书出现,又增添了哪些巴字的错误。 泥泞的道路阻碍了行人,真希望我能珍惜每一次走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广汉:指四川广汉地区。 2. 重江:长江的别称。 3. 金作鴈:金雁桥,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以形似大雁而得名。 4. 雒书:古蜀国书籍,记载着古蜀国的文化历史和传说故事。 5. 巴字:古代巴族的文字,现已失传。 6. 泥涂:道路泥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的情景和情感。开篇两句“广汉川原迥,重江秋水多”,通过对广汉地区江水、河床的描写,展示了送别地点的地域特点。这里的"迥"意指遥远,用来表现距离之远;“重江秋水多”则通过描述江水的丰满和水流的湍急,来反映离开时波涛滚滚的场面。诗人以这样的环境作为背景,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 接下来的四句:“桥边金作鴈,湖上酒如鹅”,诗人以金色的雁桥和湖水上的饮酒场景作为比喻,表达出诗人在临别之际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心情。其中"金作鴈"象征别离时刻的珍贵,而"湖上酒如鹅"则表现出诗人的豪爽与豁达。 然而,尽管景色优美,分别依旧来临。接着的两句“岂有雒书出,转添巴字讹”,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其中的“雒书出”是借代手法,意指离别书信的出现,而“巴字讹”则是表示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语言混乱。这暗示了诗人对于离别这一主题的情感复杂程度。 最后两句“泥涂滞行客,之子惜经过”,是对远行者的关心和祝愿。“泥涂滞行客”形象地描绘了旅客跋涉在泥泞之中的情景,体现出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之子惜经过”,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怀之情,希望他在旅途中平安顺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勾龙教授》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孝宗、光宗、宁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李石正面临人生的转折。他在朝廷任职多年,但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排挤,晚年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此时,他对于世事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更为强烈。 这个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南宋时期的文人和士大夫阶层对于儒学的重视,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权臣当道,正直之士往往受到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石的送别诗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哲理,也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社会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