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郡南二孙
虞初秘府六百本,老子柱下五千言。
吾家道学天生种,端有斯文示子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虞初秘府里收藏了600本书籍,老子的道家学说有5000字的文章。我们家的学术研究是先天性的爱好,因此有一些文化典籍可以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去完善
释义
1. 虞初:指汉代文人虞初,这里借指古代著作;2. 秘府:古代宫廷藏书的地方;3. 老子:指李聃,道家学派创始人;4. 柱下:即老子曾担任的周朝“柱下史”职位;5. 六百本:泛指大量书籍;6. 五千言:指老子的《道德经》,共五千字左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示郡南二孙》,是诗人李石对自己的两个孙子表达的期望和教诲。首句“虞初秘府六百本”借指古籍之多,用以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第二句“老子柱下五千言”则借《道德经》阐述人生哲理,提倡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吾家道学天生种”点明诗人对于自家孙辈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是天生的道学者;第四句“端有斯文示子孙”是对子孙后代的训诫,希望他们在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能够传承下去。全诗寓意深刻,饱含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郡南二孙》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李石的佳作。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北宋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逐渐完善,使得文人士大夫得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李石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试不第,但始终不放弃努力。这一时期的李石,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但他的坚定意志和执着追求,使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反对。在这个过程中,李石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变法持保留态度,但他并未完全否定新法,而是主张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和完善。这种中立的态度,使得李石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示郡南二孙》这首诗中,李石以祖父的身份,寄语自己的两个孙子要勤奋好学、树立远大志向。他告诫他们,要像鸟一样翱翔在天际,像鱼一样潜游在水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出李石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