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四十首 其四
帝子游春不逐他,相邀诸姊入尸陀。
死人堆里出身路,拨动烟尘见也么。
灵利汉,不消多。
回头踏著自家底,洞云深处旧烟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族女子赏春时并不追逐其他事物,邀请各位姐姐进入墓地游玩。
在死人堆中走出一条道路,拨开烟尘才能看到其他景象。
聪明的人们,不需要太多。
回头发现已经踩到了自己的家园,云雾深处的古老藤萝。
去完善
释义
1. "帝子":指帝王之子。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其他有身份的人。
2. "游春":春天出游的意思。
3. "不逐他":不跟随其他事物或人。
4. "相邀":互相邀请。
5. "诸姊":指诗人的同伴和朋友。
6. "尸陀":佛教术语,意译为"死尸",是指死去众生的尸体堆积的地方。在这里可能寓意修行道路的艰辛。
7. "死人堆里出身路":比喻经历磨难和挑战的过程。
8. "拨动烟尘见也么":形容拨开重重困难看到真相的样子。
9. "灵利汉":是对聪慧者的称呼,含有夸赞之意。
10. "不消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1. "自家底":指自己的内心深处。
12. "洞云深处":形容隐居于深山幽谷。
13. "旧烟萝":长期隐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颂古四十首 其四》中,释守珣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皇子出游的画面。诗中的“帝子游春”暗指皇子的潇洒与豪放,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这种不羁的精神体现在“不逐他”一句中,表现出诗人对皇子的赞美和向往。
接下来,诗人通过“相邀诸姊入尸陀”的描绘,将皇子的形象进行了升华。这里的“尸陀”指的是印度的尸陀林,是一个充满死亡和寂静的地方。将这样的场景与皇子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对皇子的敬意,以及对他们超越生死观念的尊重。在诗人眼中,这些皇子如同超凡脱俗的仙人,他们坦然面对生死,从中找寻生活的真谛。
在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死人堆里出身路”和“拨动烟尘见也么”表达了对皇子的敬仰之情。这两句意味着,皇子们在生死之间穿梭自如,如同在烟尘中拨开迷雾,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也是诗人对皇子的崇高评价。
最后,诗人以“灵利汉,不消多。回头踏著自家底,洞云深处旧烟萝”作为结语,再次强调了皇子的精神品质。这里的“灵利汉”是对皇子的赞美之词,意味着他们是聪明、伶俐的人,具有高尚的品质。而“回头踏著自家底”则暗示皇子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皇子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死的追求。诗人通过对皇子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华美的辞藻,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瑰宝之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四十首·其四》是宋代诗人释守珣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著名诗人和词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在释守珣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热衷于佛学研究。释守珣本人就是一位高僧,他精通佛法,以诗词形式阐释佛教教义,弘扬佛法。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释守珣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北宋时期的繁荣盛世。这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裕。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官场腐败严重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得许多人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守珣创作了这首《颂古四十首·其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诗人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深刻见解。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佛教教义融入诗歌之中,使人们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