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四十首 其六

标题包含
颂古四十首 其六
难兄难弟问来端,百衲金襕递代传。 弟应兄呼成底事,免认刹竿头指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兄弟二人一同前来请教,互相传递着代代相传的智慧。弟弟回应哥哥的呼唤成为一件大事,就像是看到指针指向天空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都有德行,所以很难分出高下。这里指的是作者和他的兄弟一起探讨佛法。 2. 来端:本义是事情的起因,这里借指探索佛教真理的起点。 3. 百衲金襕:比喻各种佛教经典和教义,“百衲”是指由许多碎片拼凑起来的衣物,“金襕”是指用金色织成的华丽衣料。 4. 递代传:世代相传的意思。 5. 成底事:即成为究竟的事情,达到最终的目标。 6. 刹竿头:佛教中用来指示方向的工具,这里指佛教的最高教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颂古四十首·其六》是一首禅诗,表达的是禅宗修行的精神境界。“难兄难弟问来端”表达了兄弟之间相互扶持、共同修行的精神。"百衲金襕递代传"则暗示了禅宗的传承,以及师徒之间的教导和领悟。“弟应兄呼成底事”表达的是修行中的互动和互学,彼此提醒、激发。“免认刹竿头指天”则是告诫人们要抛弃执着,不可被物欲所困,应当保持心灵的纯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四十首 其六》是宋代僧人释守珣所创作的一组诗歌中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守珣正过着僧侣生活,专注于佛教教义的研习和传播。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世间万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宋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稳固,儒释道三家并立,共同构成了宋代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在这种背景下,释守珣的诗歌创作既有佛教哲理的深度,又具有诗人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见解,成为了宋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