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别妙喜老师
倒骑铁马渡潇湘,涧草岩花不覆藏。
回雁峰高亲到顶,了无佛法可商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骑着铁马穿越潇湘地区,路边的草丛和山花不再被隐藏。
亲自登上回雁峰的最高处,却发现没有佛法可以探讨。
去完善
释义
1. 衡阳:湖南省南部城市,这里代指作者所在的地区。
2. 别:离别,告别。
3. 妙喜老师:作者的师长,禅宗高僧。
4. 倒骑铁马:形容驾马疾驰的样子。
5. 潇湘:湖南境内两条著名的河流,即湘江和潇水,这里代指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
6. 涧草岩花:山涧边的野草和岩石上的花朵,象征自然景观。
7. 不覆藏:不被覆盖隐藏,意为这些景观都清晰可见。
8. 回雁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北雁南飞至此便折回北方,因此得名。
9. 亲到顶:亲自登上山峰之巅。
10. 了无:完全没有。
11. 佛法:佛教的教义,这里泛指宗教信仰。
12. 商量:讨论,商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卷,将诗人的形象与自然界的美景巧妙结合。“倒骑铁马渡潇湘”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诗人骑马在潇湘江畔穿越的情景,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形象。接下来的“涧草岩花不覆藏”则是对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在第二联中,“回雁峰高亲到顶”描绘出诗人亲自登上高峰的景象,象征着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然而,他却在顶峰发现“了无佛法可商量”,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怀疑与思考。这一句也寓意着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探索精神,即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并未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敢于提出质疑并寻找新的解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衡阳别妙喜老师》是唐代诗僧释了演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据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唐朝时期,佛教文化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投身佛门。释了演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佛教哲理和表达个人修行感悟为主。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与妙喜老师离别时的感慨和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当时,唐玄宗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在这种背景下,释了演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安宁。
在这段时间里,释了演不仅潜心研究佛法,还广泛结交文人墨客,与他们共同探讨佛学和文学的奥秘。他与妙喜老师的相识,或许就在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两人在佛学和诗歌方面的共鸣,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分别去追求各自的修行之路。在临别之际,释了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以表达对妙喜老师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