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那乌
寒林驿上晓山晴,重得经过泪已横。云物不殊生死隔,间关终念弟兄情。曾寻石上看枫叶,共上秋桥照水明。何事岭头人伐木,丁丁皆作断肠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在寒林驿站的小山上阳光普照,重新来到这里不禁让我泪流满面。一切景物依旧,却与死别生离相隔。在坎坷的路上始终挂念着兄弟之情。我们曾经一起在石头上欣赏枫叶,一起走过秋天的桥梁看水光映照。可是为什么在山顶上的人却要砍伐树木呢?每一下斧子声都像是在倾诉断肠的哀思。
去完善
释义
《过那乌》:这是一首以那乌为背景的古代诗歌。
1. 过:经过;路过。
2. 那乌:古地名。
3. 寒林:寒冷的树林。
4. 驿:驿站,古代的交通运输场所。
5. 晓山晴:早晨的山景。
6. 重得经过:再次路过这里。
7. 泪已横:眼泪已经流出来。
8. 云物:指天空中的云朵和物体,也可理解为自然界的一切景物。
9. 殊:不同;特别。
10. 生死隔:生死相隔。
11. 间关:曲折;崎岖。
12. 弟兄情:兄弟之间的情感。
13. 曾寻石上看枫叶:曾经在石头上寻找枫叶。
14. 共上秋桥照水明:一起走上秋天的桥看河水明亮。
15. 何事:为什么。
16. 岭头人伐木:山顶上的人砍树。
17.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的声音。
18. 断肠声:形容悲伤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故地重游时触景生情的心境,以枫树、岭头和伐木声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诗歌首联通过描述“寒林驿上晓山晴”和“重得经过泪已横”,表现出诗人对故地的眷恋之情;颔联则借“云物不殊生死隔”和“间关终念弟兄情”传达出时光虽逝但情谊犹在的情感;颈联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如“曾寻石上看枫叶”和“共上秋桥照水明”,进一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尾联则以“何事岭头人伐木”和“丁丁皆作断肠声”收尾,使全诗在悲伤的氛围中结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那乌》是明朝诗人何绛的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当时正值明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社会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作者何绛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获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过那乌》一诗中,何绛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了民间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乞丐、商人、书生等,他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这首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何绛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