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岩十八咏·松风亭

标题包含
中岩十八咏·松风亭
皎皎石上月,飕飕松下风。 清绝谁领会,倚仗送飞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公溯(1054-1126),字子西,号嵩山居士,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公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明月高悬于石上,松下的风吹拂而过。 谁能领略这极致的清净呢?依靠着松树,目送那展翅高飞的鸿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晁公溯:宋代诗人,字子西,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皎皎:明亮洁白的样子。 3. 飕飕:象声词,形容风声。 4. 清绝:指景色优美且清净至极。 5. 领会:感受和理解。 6. 倚仗:依靠拐杖,这里表示作者站立的姿势。 7. 飞鸿:飞翔的大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月夜松风的诗词,诗人在观赏美景时,借景抒情,表现了自己的孤独与感慨。开篇两句“皎皎石上月,飕飕松下风”,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月色和松风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接着诗人发问:“清绝谁领会”,表现出了他在欣赏美景时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一句“倚杖送飞鸿”以飞鸿的远去暗喻自己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理想难以实现的哀愁。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岩十八咏·松风亭》是南宋诗人晁公溯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这个时期,宋朝在经历靖康之难后,国力逐渐恢复,但政治环境仍然复杂。 在这个时期,晁公溯正处在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地方官员,因才华出众而被选拔到朝廷任职。然而,他在朝廷中并不得意,受到了一些权臣的排挤。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厌倦,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初年,儒家思想继续影响着社会,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同时,由于北方战事的频繁,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使得文人雅士们有更多的机会游览山水、吟咏风月。在这种背景下,晁公溯游历了中岩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从而创作了这首描绘松风亭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