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灊山
一入仙山万虑宽,夜深宁厌倚虚栏。
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
芝术露浓溪坞白,薜萝风起殿廊寒。
更陪羽客论真理,不觉初钟叩晓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入仙境忘却尘世纷扰,深夜静静倚靠空荡的栏杆也不厌烦。
仙鹤与云朵相伴在高树上栖息,人们带着月光登上古老的祭坛。
灵芝和白术滴着晶莹的露珠,使得溪流边的草屋显得格外洁白;草花飘动,宫阙廊道中流露出一股寒冷之意。
再陪同道家弟子探讨道理,不知不觉晨钟已响,破晓在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灊山:位于今安徽省霍山县南的山区。
2. 万虑宽:形容心境宽广。
3. 虚栏:虚设的栏杆,这里指门前的走廊。
4. 和云影:与云影为伴。
5. 高木:古树。
6. 古坛:古代祭神之处。
7. 芝术:两种草本植物,分别代表长寿和健康。
8. 溪坞:山间的小溪流。
9. 薜萝:一种藤蔓植物,古人常用它来装饰殿堂。
10. 人带月光:人像带着月光一样明亮。
11. 羽客:道士。
12. 真理:道家哲学中的道理。
13. 初钟:晨钟。
14. 叩晓残:表示钟声在黎明时分响起。
去完善
赏析
《宿灊山》伍乔的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在灊山过夜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一入仙山万虑宽,夜深宁厌倚虚栏”表现了诗人一踏入仙山,所有的忧虑都得以消散,即使在深夜仍不愿离开倚靠的虚栏。颔联“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生动地描述了鹤在月光下与云影一同栖息在高树上,而人们在月光照耀下登上古坛的场景。颈联“芝术露浓溪坞白,薜萝风起殿廊寒”描绘了清晨露水湿润的草地和在风中摇曳的薜萝的景象,营造了清幽寂静的氛围。尾联“更陪羽客论真理,不觉初钟叩晓残”展现了诗人与道人讨论真理的过程,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灊山》是唐代诗人伍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伍乔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的唐朝晚期,虽才华横溢却科举不第,无法施展抱负。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伍乔的家族遭遇了一些挫折,他的父亲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他在《宿灊山》中以"白云堆里宿,洞穴闭春衣"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描绘山间的美景,表达了他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许多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而一些贵族子弟却能轻易地获取功名。这使得伍乔深感不满,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宦游成久客,乡思动愁心"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