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山容洗眼青,江光照肌白。
翻枝鹊查查,抱叶蝉啧啧。
蒹葭摇风声,梧桐淡秋色。
草木了无能,阴阳互相激。
人于大化中,真成逆旅客。
藏舟夜半移,不假贲育力。
尘网罩八纮,贪夫受罗织。
蹇予丘壑姿,一室颇安适。
荒寻纵奇怀,清诡吊尘迹。
风摇泛海槎,雨涩登山屐。
世远事荒唐,天高兴寥閴。
渺渺孤征鸿,一举振六翮。
此意人莫知,独啸岩扉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景色宜人,江水映照出肌肤的洁白。喜鹊在枝头翻飞,绿蝉抱叶而鸣。蒹葭轻轻摇曳,带来秋天的声音;梧桐枝叶稀疏,展现出淡然的秋意。这些自然景象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阴阳之间的互动与激扬。
然而,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我们,却常常感到孤独,仿佛成了这个世界的异乡客。我们的船在深夜悄然移动,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强大的外力。世界之大,我们却被尘世的纷扰所困扰,被贪婪的欲望所束缚。
幸运的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享受片刻的安宁和舒适。闲暇时,我们可以探寻那些未知的角落,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静静地回顾曾经的岁月痕迹。风雨飘摇时,我们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木筏,登山时,我们的步履略显沉重。
世事如烟,纷繁复杂,但天空高远,我们的心志也应保持辽阔。就像那孤独的长征大雁,展翅高飞,勇往直前。这层含义也许无人能懂,但我们可以在寂静的山林中独自长啸,寻找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余观复:古人之名。
2. 洗眼青:清新明亮的景色使人赏心悦目。
3. 查查:象声词,形容鸟类翻飞的声音。
4. 啧啧:象声词,形容蝉鸣的声音。
5. 蒹葭:一种水生植物,通常指代秋色。
6. 大化:大自然的变化。
7. 逆旅客:在外奔波的人。
8. 藏舟夜半移:出自《列子·汤问》中的“藏舟于壑,移诸彼岸”,比喻事物发展迅速。
9. 贲育: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此处借指强大的力量。
10. 尘网罩八纮:八纮,八方极远的地域;比喻人被世俗的束缚。
11. 贪夫:贪婪的人。
12. 罗织:编织罗网,此处形容陷害他人。
13. 蹇予丘壑姿:我安于山水间的姿态。
14. 荒寻纵奇怀:在荒野中游荡,放纵自己的奇特情怀。
15. 清诡吊尘迹:以清奇的文笔记载世间的风尘往事。
16. 风摇泛海槎:海槎,木筏;寓意在风雨中漂泊不定。
17. 雨涩登山屐:登山屐,用于登山的鞋子;涩,艰涩;寓意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前行。
18. 天高兴寥閴:寥閴,冷清寂静;寓意超脱尘世,回归自然。
19. 渺渺孤征鸿:孤独的远行鸿雁。
20. 一举振六翮:振翅飞翔。
21. 独啸岩扉寂:在寂静的山谷中独自长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诗中的“山容洗眼青,江光照肌白”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相映的美景,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致远的基调。接下来的诗句如“翻枝鹊查查,抱叶蝉啧啧”则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力,传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人通过“蒹葭摇风声,梧桐淡秋色”的景色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而美好的秋日午后,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然而在这美好的画面背后,诗人却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指出人们在大化中像逆旅客一样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
接下来的诗句如“藏舟夜半移,不假贲育力”暗示人类虽然拥有智慧和力量,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依然渺小。同时,诗人也流露出与世无争的心态,选择逃避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诗人以“风摇泛海槎,雨涩登山屐”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游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启示。
最后,诗人通过“渺渺孤征鸿,一举振六翮”的描绘,表现出他向往自由的梦想,希望像孤独的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摆脱世俗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尾的“此意人莫知,独啸岩扉寂”更是传达出诗人独立于世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他渴望世人能理解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是清代诗人余观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此时的余观复正处于中年时期,人生阅历丰富。康熙年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最后一个繁荣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余观复,原名余自求,字观复,号琴鹤山人,浙江钱塘人。他自幼热爱文学,善于写诗,年轻时便已声名远播。然而,尽管才华横溢,他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在康熙年间,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金榜题名。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此外,康熙年间,清政府对汉文化的推崇使得文人墨客的地位得到提高,诗歌创作更加繁荣。然而,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受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响,许多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而忽略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余观复的这首《咏怀》则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抒写真性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