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怨
掷梭两手倦,踏籋双足趼。
三日不住织,一疋才可剪。
织处畏风日,剪时谨刀尺。
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
昨朝持入库,何事监官怒。
大字雕印文,浓和油墨污。
父母抱归舍,抛向中门下。
相看各无语,泪迸若倾泻。
质钱解衣服,买丝添上轴。
不敢辄下机,连宵停火烛。
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袴。
前知寒切骨,甘心肩骭露。
里胥踞门限,叫骂嗔纳晚。
安得织妇心,变作监官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掷梭:指投梭于织布机。
2. 踏籋:踩踏织布机的踏板。
3. 三日不住织,一疋才可剪:形容连续工作多日才完成一段织物。
4. 边幅:指布匹的幅面。
5. 经纬:指织物上的纵线和横线。
6. 大字雕印文,浓和油墨污:指织物上的字迹被油墨弄脏。
7. 中门:指正门。
8. 质钱:以物品抵债。
9. 下轴:停止织布。
10. 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袴:意指女子在完成租税之前,无暇顾及自己的衣着。
11. 肩骭露:意指衣着单薄,暴露肌肤。
12. 里胥:乡村小吏。
13. 纳晚:延迟缴纳赋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劳动妇女织布时的辛勤劳动以及受到剥削压迫的不幸遭遇。首句“掷梭两手倦,踏籋双足趼”就形象地展现了织妇辛勤劳作的身影,通过双手投掷梭子、双脚踩踏踏板的动作,表现了织妇的疲劳和艰难。接下来的诗句更具体描述了织妇的生产过程,用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其劳动强度之大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然而这一切换来的却是监官的挑剔与苛责,作品被退回并被恶言羞辱。这让辛苦劳作的父母伤心落泪,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最后,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展示了织妇为了缴纳租赋而被迫接受不公待遇的现状,发出了希望让织妇的心声得到理解的呼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以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冷漠无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织妇怨》是宋代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描绘织妇生活的诗篇。这首诗通过对织妇辛苦劳作的描绘,展现了她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奈和痛苦。
在北宋时期,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丝织业,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然而,织妇们的生活条件却非常艰苦,她们为了生计而日夜劳作,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起了文同的关注,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织妇怨》。
文同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亲眼目睹了织妇们的辛劳生活,对她们表示出深切的同情。此外,文同还关注到当时社会的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这些都为他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织妇怨》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织妇们在艰苦环境下辛勤劳动的情景,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文同通过描绘织妇的形象,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关爱和对社会公平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