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
夏圃秋凉入,树低逢帻欹。
水声翻败堰,山翠湿疎篱。
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
幽人更何事,旦夕与僧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夏圃:夏季的园林。
2. 秋凉:秋天的凉爽。
3. 树低:树木低矮的地方。
4. 逢帻:古代头巾,指代路过的人。
5. 欹:倾斜。
6. 水声:水流的声音。
7. 翻:汹涌的水流。
8. 败堰:破旧的堤坝。
9. 山翠:山间的青翠。
10. 疏篱:稀疏的篱笆。
11. 绿滑:形容草地光滑。
12. 莎:草名,指草坪。
13. 红连:红色果实紧密相连。
14. 压枝:挂满枝头。
15. 幽人:隐士,指远离尘嚣之人。
16. 更何事:还有什么事情。
17. 旦夕:早晚,表示时间不定。
18. 僧期:与僧人相约的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园林的美景。诗人首先描述了夏天的园林中的树木茂盛、秋天的清凉之感。然后通过“水声翻败堰,山翠湿疎篱”展现了山水之间美丽而宁静的景象。接着,诗人在“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两句中描绘了绿意盎然的草地和硕果累累的树枝,体现了夏日的繁盛与生机。最后,诗人以“幽人更何事,旦夕与僧期”结束全诗,表达了隐居于世的悠然之情和对寺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节奏流畅,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园》是唐代诗人刘得仁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此时中国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民生疾苦不断加重。
刘得仁在这首诗中的表现颇具人生感怀意味,他在诗中以“西园”为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忧伤。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面对过政治的压迫,朋友的离世以及个人的情感困扰,这些经历都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因此,这首诗可以被看作是诗人对个人命运、友情和爱情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得仁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西园画卷,其中充满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这种美好生活却无法实现,只能存在于诗歌之中,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奈与悲凉。
去完善